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一十八章 商议弃宛 宗亲献策
    糜汉第三百一十八章 商议弃宛 宗亲献策

    曹丕嘴中吐露出的只有这八个字。

    但就是这八个字,让大殿中的一众久经风雨的曹魏柱国之臣,全都陷入震撼之中。

    更是一瞬间将所有大臣的注意力都从曹丕的身体状况上移开,转而关注起当下魏军面临的危险境地。

    不是这数十位大臣没有经历过风雨,实在是曹丕的这个八个字带来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

    在之前宛城中的诸位大臣或有猜测魏军一定败的很惨,但他们没想到七万魏军不是败的惨,而是到达了全军覆没的地步。

    全军覆没并不是说七万魏军全部战死,而是指这七万魏军完全被打崩。

    在一段时间内纵算有部分魏军逃回,那基本上也很难转换为战力的了。

    全军覆没是冷武器战争中,一军战败后最为惨烈的一种战果。

    而对于一众曹魏重臣来说,当那七万魏军当中有着三万曹魏中军时,这种惨烈战果所带来的震撼感,更让许多大臣脸上浮现惊惧之色。

    更有甚者一些魏国大臣的脸色,就如死了父母一般难看。

    就连之前在心中猜测魏军会战败的刘晔,在得知魏军竟然败的这么惨后,他脸上的震撼之色也一点都不比旁人少。

    而大殿中的剧烈嘈杂声,一部分是由魏国重臣口中发出的惊呼声所致。

    一部分是一些尚算沉稳的曹魏重臣,在开始激烈讨论起当下的战局。

    正如当年汉中之战时魏军战败后,一众魏国肱骨围绕在曹操的下方,相互商讨着接下来魏军该何去何从一般。

    在很多大臣的心中,他们都以为汉军在取得大胜后,接下来肯定是会一鼓作气继续攻打宛城的。

    当年汉中之战的情形,与现今的襄樊之战颇为相似。

    一样是魏军的前线主帅夏侯渊战死沙场,一样是魏军在战斗中死伤数万。

    唯一有所区别的就是,在现今的襄樊一战中,曹魏中军还损失颇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殿中的众臣之间的商议,与当年南郑城中的那场商议相比,显得更为激烈。

    只是再激烈的讨论总有渐渐平息的那一刻。

    在曹丕坐在御座上默默看着下方的臣僚你一言我一眼时,在激烈嘈杂的讨论之下,有一种言论渐渐战局上风。

    因为与当年汉中一战的情形相似,所以很多大臣都不自觉地想起了当年,曹操是如何做的。

    曹操的做法很简单,既然魏军在短时间内无法击败汉中郡内的汉军,那么他不如以退为进。

    尽量迁徙走汉中的人口,然后放弃汉中这个战略要地。

    在这种想法渐渐在大多数大臣的脑海中浮现后,一种建议曹丕效武帝故事的提议开始出现在曹丕的耳边。

    只是在曹丕听到诸多大臣们的这个建议后,他的脸上却浮现一种怪异的潮红。

    这种怪异的潮红,在象征着他心中的愠怒。

    在服下那种药物后,曹丕不止感觉到整个人的身体状态都有了良好的改善,

    甚至他的思绪,也变得比以往更加敏锐起来。

    在这种敏锐的思绪下,曹丕记起了曹操生前对他的殷殷嘱咐。

    在那众多的殷殷嘱咐中,曹操便多次对曹丕提及到宛城的重要性。

    这座规模不下于邺城的城池,那可是中原一地防备南方的最重要屏障。

    宛城已然不算是曹魏的战略要地,而是生死要地了。

    似这种地方,他岂能轻易放弃

    他今日召会群臣是要他们为他出谋划策抵御汉军的,不是让他们来毁坏大魏基业的。

    但是虽然心中有着这种想法,残酷的事实却让他在听到这种提议后,内心在隐隐产生着动摇。

    就在曹丕不知道要不要采纳这提议的时候,一位嘴角露着不屑笑意的大臣站了出来。

    这位大臣便是刘晔。

    当看到刘晔从座位上站起身后,大殿内的其他大臣纷纷对他投去了异样的眼光。

    这人是王左之才,但他亦是根正苗红的前汉宗亲。

    刘晔身份的敏感度,让他与贾诩一般获得了各位大臣眼中各式各样的目光。

    但面对这些异样目光,刘晔却显得很是澹然。

    之前他在宛城中的各种议会中,从未发表过只言片语,并非是他心中没有良策献上。

    只是他知道因为他身份的敏感性,所以在魏军没有经历一场大败之前,他说的话不会有人听得。

    如今魏军大败已成事实,是他该出来的时候了。

    刘晔从群臣的身影中如一位孤行者一般走出,他在来到曹丕的身前后,对着曹丕一拜后言道

    “宛城绝不能弃。”

    当刘晔的这一句话说出来之后,一众方才建议曹丕弃城暂避汉军锋芒的大臣,立马就都对刘晔投去了恼怒的目光。

    因为刘晔是直接否决了他们的提议。

    只是曹丕在看到刘晔出来说出这番建议后,他的心中却浮现一些希望。

    刘晔,他自然是不信的。

    莫说刘晔,就说在场的大多数大臣,他真正信任的也是寥寥可数。

    但信不信是一回事,用不用又是另一回事。

    曹丕自继位以来一直想摆脱曹操的影响,他不想在曹操死后,还成为一位受曹操荫蔽的天子。

    但在经历过连番失败后,特别是襄樊会战魏军大败后,曹丕心中的一些想法也开始转变。

    有些事他没必要违背曹操的嘱咐。

    例如刘晔这人的才华,曹操在世时也是很赞许的。

    在这种心思下,曹丕用期待的目光看向刘晔,他对着刘晔问道“卿有何见解,可尽言之。”

    凡有建议,则必有相应的理由来支撑,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例如方才部分大臣以武帝故事,当做最大的理由来支撑他们的观点一般。

    不过对着时局有着独到见解的刘晔,他既然会出言献策,那自然是不会想着扯什么曹操的虎皮来论证他的观点。

    只见刘晔对着曹丕一拜后言道

    “方才议者建言陛下弃宛北归,乃以当年武帝故事为由,然当年之事岂与今日同”

    “汉中虽兵家必争之地,更乃蜀中门户,然其处群山之中与关中相隔。”

    “因此缘由,当年先帝发大军以守汉中,辎重兵力耗费无数。

    不出数月,我军疲态已显,故而只能无奈退却。

    但宛城东邻豫州,北接司隶,与中原之富庶地带近在迟尺。

    凭此地势,不出半月,中原之兵力粮草即可驰援宛城。不出一月,河北之各路援军亦可集结宛城之外。

    集中原与河北两国之力,纵算贼军发大军攻打宛城,我军又有何忧”

    “再者,关中有崇山峻岭与汉中相隔,暂且弃之并不会威胁关中之地。”

    “但宛城之后便是我朝腹心地带。若贼军拿下宛城之后,分派精兵袭扰我中原腹地,则中原将板荡难安。

    而一旦中原动乱一起,我大魏基业恐有动荡之忧。”

    相比于刚才陈矫、陈群等不通兵事的大臣,苍白以曹操放弃汉中的例子来劝谏曹丕。

    刘晔的建言则是基于当下的时局实际情况,来对曹丕进行劝谏。

    无论是守备宛城的可行性,亦或是放弃宛城的危害性,刘晔都对曹丕进行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在这么一相比之下,刘晔的建言无疑得到了在场通晓兵事的大臣的一致同意。

    他们心中本来就不赞同陈矫、陈群等人弃宛北归的建议。

    于是在刘晔对曹丕进行劝阻之外,其他大臣如司马懿、贾逵等知兵事的大臣,也纷纷起身来到刘晔的身后附议他的建言。

    而曹丕在看到大殿中的大臣,并不是都是让他失望的之后,他心中的愠怒开始慢慢消失。

    不过刘晔方才的分析只是大略。

    纵使现在的曹丕也不想轻易放弃宛城,但相比于大略,他更想听到刘晔具体的战术建议。

    所以曹丕在调整了一下坐姿后,他接着对刘晔问道

    “卿言近之。然襄樊会战我军惨败,南阳郡中势必人心动荡,值此之际,我军该如何守备宛城”

    其实宛城内外并非没有魏军,当初张辽从宛城中带走的,只是一大部分魏军,并不是全部。

    详细统计一下的话,目前宛城内外的魏军至少还有两万之数,而且其中曹魏中军的比例很高。

    宛城的城防,也定然是当世翘楚。

    若从纸面上的数据来看,似乎魏军守卫宛城不是一件多难的事。

    只是对于守城战来说,最重要的是人心。

    而襄樊会战魏军惨败的消息,迟早会在宛城内外完全散播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无疑会对宛城中的人心造成巨大的打击。

    从那些果断背叛大魏的县城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襄樊会战的失败对于魏军的人心打击有多大。

    所以目前这一点,的确算是魏军面临的最大的困境。

    毕竟哪怕后期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魏军援军从各地赶来,但前提是宛城中的魏军能守到那个时候。

    可是在听完曹丕这层心中的担忧之后,刘晔的脸上却没有浮现担忧之色。

    他接着对曹丕一拜言道“襄樊会战贼军虽胜,然贼军定然亦损失不轻。

    况自建安以来,荆州多番大战又疫情数发,国力早就濒临枯竭。

    两相结合之下,纵使刘关二贼想继续进兵宛城,又可召集多少大军”

    当刘晔的这句话说出后,哪怕是不服刘晔反驳他们的大臣,脸上都流露出赞同之色。

    毕竟汉军粮草不足,早就是在襄樊会战前,一众魏臣得出的共识。

    当时就是因为这种共识,所以贾诩才会建议曹丕只守不攻,生生耗死汉军。

    所以哪怕是汉军取得如何辉煌的大胜,国力贫弱永远是他们最大的弱点。

    刘晔在这时特地又指出这点,就是在告诉殿内的魏国君臣,无须太过担心汉军会召集太多兵力攻打宛城。

    而只要汉军无法召集大军攻打樊城,那么宛城所受到的威胁无疑会减轻很多。

    只是刘晔知道单单这一点,还不足以打消其他人心中的顾虑。

    因为有着襄樊会战惨烈的战果,无疑会让一些大臣心中产生“恐关”的情绪。

    所以刘晔又接着言道“纵使贼军发大军攻打宛城,然襄樊二城距离宛城甚远,如此一来贼军粮道势必绵长。”

    “若我军能派出数股骑军袭扰贼军之粮道,时日一久,贼军粮道不稳,又岂能久战乎”

    刘晔刚刚说完这句话后,殿内的一些曹魏臣子觉得有些好笑。

    若是他们还有成建制骑军,襄樊会战中他们早就用上了。

    只是在那些大臣要出言反驳刘晔的时候,刘晔却没有给他们那个机会。

    他上前一步,将他一直在关注的一件事说了出来

    “左将军想来快到了。”

    当刘晔不紧不慢地说出这句话后,无论是众大臣,还是曹丕这位天子,他们的脸上都流露出喜色。

    他们怎么将张郃给忘了

    在之前决意命张辽攻打汉军时,曹丕曾下诏让一些魏将从各地赶来参战。

    其中便有率领着关中铁骑的左将军张郃。

    只是后来因为关羽的诱敌之计,曹丕等不及张郃到来就下令张辽领军出击。

    但是当时曹丕亦没有命人传令张郃返回关中。

    所以从时间上推断,这时的张郃很可能已经率领关中铁骑出发,并且甚至已经快接近宛城了。

    只要等他一到,那么刘晔的那个战术不就可行了吗

    要知道尽管有许多南阳郡的县城投降刘备,但宛城周围的县城因为曹丕在,所以一直很坚定的站在曹魏这一边。

    而那几个县城的周边,全都是广阔无垠的大平原,最适合骑军袭扰粮道了。

    不需要张郃的骑军能击退汉军,但只要他能顺利袭扰汉军的粮道拖延时间,那么各地的援军就会源源不断的赶来。

    到那时局势自然就会慢慢好转。

    刘晔在看到他的话引起曹丕脸上的喜色之后,他最后一拜对着曹丕建言道

    “襄樊会战,贼军大胜,足以威震天下,势慑海外。

    刘备善于用人而能得众心,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糜旸智略百出而为师。

    贼军有此四杰,形势愈张。

    若这时陛下弃宛而走,则贼军举宛城,则南阳倾覆。

    南阳倾覆,则中原司隶动荡,此乃危急存亡之事也。

    望陛下莫要为之”

    刘晔最后为他的建言做出一番总结性的发言,而在药物的影响及刘晔的献策下,曹丕的精神变得逐渐亢奋。

    若有可能,他当然是不会放弃宛城的。

    现在刘晔为他一步步规划好这可能,怎能不让他感到亢奋。

    亢奋之下的曹丕,马上从御座上起身对着刘晔言道“卿言是也,朕绝不弃宛城。”

    当曹丕的这句话说出来后,大殿中的有识之臣心中纷纷松了口气。

    然后大殿中的众人,将目光都注视在了刘晔的身上。

    无疑他是今日打消曹丕弃宛而走的第一功臣。

    只是,他竟然是汉室宗亲幼。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