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72 章
    转眼就到了五月,越是接近除服,王府的空气似乎都躁动起来。

    去年端午的时候,顾晓也懒得多折腾,今年就叫人包了许多馅的粽子,甜的咸的都有,并没有包得很大,而都只有末儿拳头大小,如此就可以多吃几个,也不会觉得腻

    端午给各处的年礼,主要就是自家包的各种粽子,都用签子写了馅料的名字,免得谁家吃到不喜欢吃的口味,觉得王府的节礼不够地道。

    各家送来的也都是自家包的粽子,神京这边粽子多半是豆沙或是红枣粽,用的除了糯米,还有黄黍米,跟往年倒是没多大区别。

    平王府的节礼送到隆安侯府,隆安侯夫妇倒是挺喜欢,他们本来就是南方口味,吃粽子还是喜欢吃咸口的,倒是小辈们都是生在神京,长在神京,反倒是对家乡的口味没什么感觉。

    “姑娘果然是随了咱们,瞧瞧,她也喜欢吃咸口的这肉粽,做得地道”粽子小,即便怕粘食吃多了不克化,隆安侯夫人还是吃了整整一个,忍不住对着隆安侯说道。

    隆安侯胃口可就比妻子大多了,不光吃了个肉粽,还吃了一个鲜肉蛋黄粽,这才停了筷子,笑道“可不是,这粽子做得精巧,吃着也爽利,以后咱们家也这样包,可以多吃几种口味”

    隆安侯夫人笑道“我记得之前家里几个孩子,就姑娘喜欢吃咸口的,偏生这边包的粽子还大,每次吃了半个就饱了,难怪她现在将粽子包得这么小,叫别人知道了,还当他们小气呢”

    “小怎么啦,谁家粽子做这么多种口味,但凡嫌弃的,那肯定就是丧了良心”隆安侯顿时吹胡子瞪眼起来,他年近四十才有了顾晓这么个闺女,虽说嫁得不远,却也难得能见,前些年姑娘日子不好过,他每每看到徒宏远,恨不得给他几拳头,如今徒宏远那厮没了,女儿升级做太妃了,他这个当爹的见面还是不方便,真是岂有此理。

    “行啦,回头他们府里就出孝了,姑娘说了,过几天就去惠泰寺,咱们要不也去拜个佛”隆安侯夫人提议道。

    隆安侯算了算时间,再有个五天,便是休沐日,不用去衙门了,的确可以一家子去惠泰寺走一走,到时候“巧遇”一下自家姑娘,那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要带着孩子吗”隆安侯夫人一想到自个院子里还住了五个孙女,顿时就有些头大。

    隆安侯直接说道“就一天功夫,叫她们继续跟着府里女先生念书便是了”

    隆安侯这么一说,隆安侯夫人顿时安下心来,没错,你们小孩子家家的,正该跟着先生念书的时候,没事干什么要去求神拜佛啊,没得移了性情

    世子夫人听说这事,倒是没什么想法。她嫁过来的时候,顾晓还是个毛丫头,她也是挺喜欢这个小姑子的,又聪明漂亮,还不是什么喜欢挑事的。嫁的是王爷,虽说王府没什么权力,但是儿子女儿有个王妃太妃做姑姑,以后说不得可以娶个宗室郡主县主做媳妇,体面又实惠。而且,她其实也知道,

    婆婆之所以将几个孙女养在自个身边,那是因为二弟妹起了蠢念头,婆婆又怕光养二房的,显得一碗水端不平,这才叫她也将孩子送过去。

    世子夫人也乐得如此,婆婆私房丰厚,几个孙女讨了她的欢心,怎么着都能多拿几年做嫁妆,婆婆跟小姑子又亲厚,只要在小姑子那边提几句,王府送几样内造的东西做嫁妆那就更体面了。

    也就是二弟妹拎不清,就想着娘家那点事,你都已经是顾家人了,孩子也是姓顾,你为孩子着想,倒想着拿着孩子的婚事去接济刘家,这不是坑孩子嘛

    事实上,刘氏现在就很不开心。婆婆之前一点都不管孙子孙女的事情,见到了嘴上夸几句,逢年过节给点东西,也都是随大流。他们二房将来又没有爵位,这钱财上头长辈再不偏着点,等二老一走,二房可就亏死了。

    如今听说公婆打算趁着周末去庙里拜佛,其实就是想要趁机见一见做太妃的小姑子,刘氏就动了心,小姑子从小就是个手松的,自家孩子跟过去,哪里没有好处。像是逢年过节的节礼,顾晓给娘家几个孩子的都是实惠东西。像是这次端午节,给隆安侯府的礼单里就单列了给几个侄子侄女的。给侄子的是笔锭如意样式的锞子,侄女的就是实心的竹节镯和荷叶莲蓬镯,一个一两,不算做工,在外头都能换上十五六两银子。要是到庙里遇上了,做姑姑的只有更大方的。

    她倒是不知道,之前婆婆带了一大堆东西去了王府,隆安侯将东西带回来的时候就是放在外院,根本没入公库,连世子夫人都不知道,等将给顾晓的送过去之后,才把剩下的清点入库,要不然的话,只会嫌顾晓太小气,都嫁出去这么多年了,还要占娘家便宜。

    结果刘氏刚想叫两个女儿准备起来,然后就听说,老两口不打算带孙女过去,而是叫孙女继续在家念书。你们衙门那天都休沐,却叫孙女在家读书,人干事

    只是刘氏这性子,也只能是心里头嘀咕,叫她说出来,那是万万不敢的。她娘家如今处境糟糕,她要是犯了口舌,回头顾家不顾她生下的几个儿女,硬是将她休回去,她可就完蛋了

    刘氏心中哀怨,但她如今除了晨昏定省的时候能看到女儿,其他时候根本见不到,想要在女儿那里递个话都不行,最终也只能偃旗息鼓。

    而雍王府那边,雍王妃也在吃平王府送来的粽子。

    她倒是喜欢吃甜粽子,对咸粽子也不拒绝,吃了一个香菇肉粽之后,便一门心思吃起了甜粽。平王府的甜粽做得也精巧,而且还加了一些碧粳米和胭脂御田米,做出来的粽子便是茶绿色和桃粉色,看着格外喜人。而加了碧粳米的粽子里面放的是红豆沙,加了胭脂米的粽子里加的却是筛过的绿豆沙,吃起来不仅不觉得甜腻,反而有些清新之感。

    “弟妹果然是心灵手巧”雍王妃忽视了顾晓大概率不会自己裹粽子的事实,忍不住夸奖道。

    “可不是,粽子里头放红豆绿豆点缀的是见过,竟没有见过直接用碧粳米和胭脂米着色的”孙嬷嬷也是夸

    赞起来。

    “弟妹这般玲珑心思,咱们家送过去的粽子,倒显得有些平常,罢了,回头咱们家也想几个新鲜花样,明年给隔壁送过去”雍王妃想了想,又吩咐道,“王爷一向不喜欢吃太甜腻的东西,这两种粽子,也送过去给王爷尝一尝至于周侧妃那里,她不是要好生调理身体,好给王爷再生一个吗那倒是得补一补,将这几种肉粽给她送过去吧”

    下面几个丫头答应下来,正巧给周侧妃送粽子的时候,雍王就在那边,过去的丫头也是嘴巧,便说道“娘娘听说侧妃娘娘家里原本是南边的,正巧隔壁平王府送来了些南边的肉粽,娘娘吃着很是地道,便叫奴婢给侧妃娘娘送一些过来”

    周侧妃听了,脸色略微一变,她在雍王面前素来保持形象,从不肯大吃大喝,一筷子菜能吃好几口,这会儿王妃来个她应该喜欢吃肉粽,岂不是叫王爷误会了她的形象,当下强笑道“多谢娘娘惦记着,只是我家虽说原本是南边的,我从小也是在京里长大,还真不知道肉粽是个什么滋味,平常吃的也是甜口”

    那丫头赶紧说道“原来是这样,奴婢回头便回了娘娘,再给侧妃娘娘送一些甜粽过来”

    雍王笑道“你们娘娘倒是记得家里姐妹,那本王的呢”

    那丫头忙说道“回王爷的话,娘娘之前已经叫人送前头去了”

    雍王点了点头,他可以不喜欢吃,但是你不能不想着他等着正院送粽子的丫头走了,雍王便笑道“把盒子开了,本王倒要看看,这肉粽是个什么样”

    周侧妃的丫头素琴赶紧开了食盒,里头放着十个肉粽,系着不同颜色的丝线,上头还用浅绿色的签子写了标签,雍王凑过来念道“鲜肉蛋黄粽”顿时来了兴趣,看着天色已经不早,便叫人先将粽子剥开,又拿银刀切开,自己夹了一筷子吃了,笑道“这粽子倒是咸鲜兼具,以前竟是没吃过”然后又看向周侧妃,说道“这晚上吃这个不克化,明儿个叫他们热了当早点吧”

    周侧妃见雍王喜欢,忙说道“王爷要是喜欢,回头咱们再包一些”

    雍王摇头说道“这玩意也就是吃个新鲜,过了这个节气,谁还吃这个”

    对于雍王又在周侧妃那里留宿的事情,雍王妃已经懒得多管了,自家这个王爷就是个怜弱的,心疼侧妃没了孩子,你能怎么办

    她听了丫头回报之后,便说道“王爷在哪儿,也是咱们能管得了的,平王府过几日也就除服了,回头咱们家也正经下了帖子,请他们上门吃酒”

    如今两府里走得近,一帮孩子还不时爬墙过去呢,要不是不方便,只恨不得在围墙那边开个门出来,对于平王府的事情,雍王府这边也知道一些,因此,孙嬷嬷便提醒道“隔壁太妃娘娘早就说了,除了服,便去庙里祈福呢,娘娘要是想要请酒,也得再等一些时日”

    “我倒是忘了这事”雍王妃一怔,脸上便露出一点羡慕来,她虽说能做后宅的大半主,但是,府里真正的主人

    还是雍王。雍王自个倒是不时在外头吃酒看戏,寻僧问道,但是内宅女眷,除非是出门做客,或者是进宫朝贺,否则的话,都是不好随便出门的。

    雍王妃又暗自羡慕了一把自家妯娌,然后想了想,便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等一段时间吧

    微云烟波提醒您红楼太妃要躺平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这一日一早,平王府的马车就低调地从角门出发了。

    顾晓带着徒嘉钰和末儿坐在头一辆朱轮华盖车上,马车非常宽敞,走得也不快,坐起来并不算难受。因着荣国府还没真的出孝,贾瑚又是家里的承重孙,因此,端午过后就放了他的假,等到他们从寺里回来之后,再来上课。

    徒嘉钰原本在外头骑马,结果走了没多远,就觉得路上尘土太多,有些受不了了,还是钻进了顾晓的马车里。这会儿带着末儿坐在窗边,看着外头的景象。

    虽说是内城,但是街道上依旧颇为繁华,路边摆了不少摊子,还有人沿街叫卖,一些官员坐着轿子去上衙,就叫长随在路边买一些早点带着路上吃。

    外头的饭菜总是香的,明明在府里已经用过早膳了,徒嘉钰依旧只看得两眼放光,末儿也有些流口水。

    顾晓笑着吩咐随行的人买一些吃食,不光是几辆马车上的主子嬷嬷丫头,连同护卫也都分到了不少烤饼,油饼,炸秦桧之类的。

    王府的护卫虽说有编制,但属于那种没有前途的。在王府,你就算混到侍卫长,也就是个六品,也捞不着什么外快,便是王府的长史说是五品,实际上手里也无多少权柄,无非就是日子轻松,听着体面罢了当然,如今也不是开国那会儿,编制多,如今你家里没点关系,还想要在王府做侍卫一些只想着敛财的王府,甚至还会私底下买卖这侍卫的缺,买缺的钱,几年都捞不回来,也就是面子上好听罢了。

    平王府还没到这个份上,府里的侍卫一般都是出自那些落魄的勋贵旁支子弟。自打顾晓掌家之后,对这些属官侍卫都颇为宽厚,除了正常的俸禄之外,逢年过节还有赏赐。这会儿大家又分了不少吃食,哪怕不值几个钱,也是一番心意,一个个都记在心里。有的直接就在马上吃了,有的就将东西先用油纸包好,放进褡裢里,回头饿了再吃,甚至还有想着带回去给孩子的。

    出了内城,外城人倒是更多,却不如内城繁华,多的是在京中讨生活的,街边即便也有摊贩,也远不如内城那些看起来干净体面,还有些光着上半身的力夫在扛包干活。

    “妈,这些人看起来都好瘦”徒嘉钰看到一个肋骨都凸出来的汉子,正吃力地扛着两袋粮食往前走,腰几乎已经跟地面平齐,不由说道。

    顾晓摸了摸徒嘉钰的头,说道“他们能找到活干,已经算是不错的了,还有一些连活计都找不到的,只有过得更艰难的”

    徒嘉钰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末儿倒是还没意识到这些,只是四处张望,又遗憾没把白白和花花一起带出来玩耍。

    徒嘉钰又看了一阵子,在内城,几乎看不到什么女子,便是摆摊叫卖的,也多是男人,

    但是在外城,能看到的女子就很多了,只是看起来多半面黄肌瘦,身上衣服也是补丁叠补丁,有的在摊子上支应,有的在井水边洗衣,还有一些半大的女孩子,干脆赤着脚,挎着个篮子沿街叫卖。

    徒嘉钰整个人都有些蔫蔫的,干脆坐了回去,不想再看了。王府里头,便是最底层的小丫头,那也都穿着体面,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很是精神,结果外头那些女孩子,居然连鞋袜都穿不起。

    顾晓之前也没见过这样的场景,这会儿见徒嘉钰这般,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马车一路出了城,城门卫一看马车上挂着平王府的漆牌,随行的侍卫一个个都骑着高头大马,哪有敢拦的道理,直接放行。结果就在城门口,徒嘉钰又看到了许多乞丐。

    说是乞丐,其实是外头来的难民。哪怕到了端午,其实已经不算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地里已经有了菜,甚至若是种的是冬小麦,这会儿都收了。但是,京中豪门众多,都想着在京城附近置办田亩,但是,这边是买的多,卖的少,想要置田,自然只能是从那些底层的小民手里去买。而对于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来说,就开始面临严重的内卷,以前自家有地,只需要给朝廷交粮税就可以了,如今不光粮税要交,还要交租子,以前一家人种个十几二十亩地,就能勉强过活,如今起码得种三十亩才行,要不然,打得粮食叫了租子粮税之后,根本剩不下什么。这么一来,就有一部分没地的农民连当佃户都没法当。为了不饿肚子,他们只能往神京跑,企图找个活路。

    问题是小农经济时代,哪有多少工作岗位能给失地的农民,城里许多贫户都养不活自个呢这些人也没路引,进不了城,只能就待在城外,靠着顺天府或者是城里富贵人家偶尔的赈济过活。

    顾晓如今意识到,为什么许多高门大户出行要净街了,就是所谓的大老爷心善,见不得穷人。既然没法让穷人消失,那就只能想办法看不见了。

    好在也就是城门口遇上了一些,城外路上的行人固然行色匆匆,但是看起来都还算不错,毕竟,这儿是官道,没点根底的,别想在上头走。

    徒嘉钰瞧着外头初夏的风光,心情也慢慢好了一些,因又问道“妈,还有多久啊”

    顾晓略微估算了一下距离,便说道“再有个小半个时辰,也就到地方了”

    惠泰寺虽说修在城外,名气却并不小,寺庙直接占了一个小山头,又做的一手好素斋,便常有达官贵人过来,香火便日渐旺盛起来。

    一行人还没到山门口,便有知客僧人带着一众小沙弥过来迎接。

    虽说是佛渡有缘,但是,素来有钱有权的人在佛前更有缘分一些。平王府之前就给庙里捐了一笔香油钱,这会儿还打算在庙里办一场法会,小住几日,铁定不会少了供奉,自然这些僧人也殷勤,早早就清理了两个清静的院子出来,供王府一众女眷居住,至于随行的护卫仆役,就只能另住别处了。

    春香春燕她们扶着顾晓下了车,徒嘉钰自个踩着脚踏从

    车上跳了下来,末儿也想自己下来,他奶娘却怕他一个不小心摔着,还是将人抱了下来。

    那知客僧一看几辆车上下来了不少孩子,知道是王府的小主子,当下愈发谦和起来,连忙说道“阿弥陀佛各位施主,我们方丈之前专门为几位小施主请了护身符,亲自开了光,又在佛前供了好几日,等一会儿几位小施主进去拜了,正可以戴上”

    顾晓谢道“那倒是有劳方丈大师费心,还请前头引路,我等好进去礼佛”

    惠泰寺这一代的方丈法号海澄,是京中有名的高僧,在僧录司那边也是挂了名的,他虽说没有亲自出门迎接,这会儿也已经在大雄宝殿门口等候。

    见得顾晓一行过来,便上前行礼“阿弥陀佛,各位施主,贫僧有礼了”

    顾晓瞧着他身上袈裟上的金线,就不知道他这个贫僧贫在什么地方,不过嘴上却不好这么说,只是同样合十行礼说道“见过海澄大师”

    李氏可就虔诚多了,别看她在府里头供奉药师佛不再亲力亲为,最多就是初一十五过去上一炷香,磕个头。什么吃斋茹素,数佛豆佛米,抄经念经之类的早就不干了,这会儿却是自称信女,看着海澄大师的眼神都似乎要放光。

    海澄大师倒是不以为意,作为寺庙的方丈,他自然知道这一行人里头,谁才是真正的财主。要是先平王还在,这位侧太妃或许还能捐出不少香油钱,可如今呢,她难道能不顾以后的日子,将私房钱都拿出来礼佛

    因此,虽说对李氏还算客气,但是对海澄大师来说,这次的主角还是顾晓这个太妃,哪怕这位太妃不算虔诚,来拜佛就是走个过场呢

    引着一行人在大雄宝殿上了香,海澄大师果然从佛前取了一叠子护身符下来,装进专门的荷包里,叫他们系在身上。这荷包也是庙里找人定制的,一面绣着莲花,一面绣着几行经文,连荷包上的络子用的都是字结。几个孩子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了,又小心翼翼地亲手在腰间系好,末儿年纪小,也没戴什么汗巾腰带,便系在项圈上。

    之后,海澄大师便又跟顾晓说了之后法事的一干流程,意思就是,施主,你该充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