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勇于创新的员工
    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不创新,就死亡。”他这句名言已成为新世界企业生存发展的真实写照。任何一家企业,任何一个老板都必须重视创新的员工。

    在现代公司里,老板对于每个员工的考核,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优劣。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员工更受老板器重和依赖。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想尽了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板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

    东芝:世界500强排名65位。东芝选用人才的核心标准:对环境的快速反应能力。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此实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

    3M是一个产品种类数千种的巨型企业,其每年销售量的30%从前4年研制的产品中取得。

    在3M的年终考核,人力资源部经理通过问卷问每一个员工:“你今年的工作与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吗?”别小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却蕴含着创新求知战略的灵魂。在3M公司,已经把创新求知氛围作为一种企业文化,3M公司认为并不仅仅把创新求知局限在产品的创新方面,因为,企业虽然靠产品取胜,但是产品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内部的各个环节,也需要创新求知的思维,许多产品的应用更大一部分也是在它的企业文化的内涵上。

    3M公司尊重与欣赏员工的创意,鼓励每一个员工都要具备这样一些品质:坚持不懈、从失败中学习、好奇心、耐心、个人主观能动性、合作小组、发挥好主意的威力等。

    西门子则构建了一种遵循“无边界”的原则创新体系。西门子的创新体系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对内,西门子公司通过一个“3i计划”来收集所有部门员工的创新建议,并对提出建议的员工颁发奖金。3个“i”字母分别来自3个单词:“点子(ideas),激情(impulses),积极性(ini廿atives)。”‘‘3i计划”的目标是让每个员工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那么,它的成效如何呢?西门子的每个财政年度,员工提出的“金点子”超过10万个,当中有85%得到采纳并得到嘉奖。同时,提供金点子的员工们也能为此得到总价值高达2千万欧元的红利奖金,获最高奖的每个员工分别得到十几万欧元的奖金。

    例如:西门子在德国的一个工厂车间工作的3位普通工人提出了把电子元件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的新方法,从而降低了由操作造成的产品不良率,为公司立即降低了12万3千欧元的成本。这3位员工也因此分别获得了2万欧元的奖金。

    其实不只3M公司、西门子公司,很多国际大公司都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优秀员工,首先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这样,你就会成为成功的创新求知英雄。如果你成功了,你就会得到公司的承认和奖励,你不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得到公司老板的鼓励和赏识。创造力是最珍贵的财富,如果一个人具有这种能力,就能把握生活的最佳时机,从而缔造出伟大的奇迹。成功学导师拿破仑·希尔认为:“创新并不只是某些行业5M公司:世界500强排名281位,其企业文化倡导“创新”、“专业”、“超前”。的专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创新的能力。你也可以创新,你也可以成功。”

    在日本的一家味精公司,社长对全体员工下达了一个硬命令——每位员工必须提出一个建议,以保证公司能成倍地增长销售量。接到指示,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营业部门考虑营业部门的,宣传部门研究宣传部门的,生产部门琢磨生产部门的,大家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比如推出富有创意的广告、改变瓶体的形状、奖励销售人员等。

    就在大家积极行动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的时候,有一位女工怎样都想不出办法。就在这时,在吃晚饭的时候,她想往菜上撒调味粉,却由于受潮而撒不出来。她的儿子不自觉地将筷子捅进瓶口的窟窿里,用力往上搅,于是调味品立即撒了下来。在一旁女工的母亲说:“如果你实在提不出建议的话,你就把这个办法拿去试试看。”“这算什么建议?”女工很不以为然,但她最后还是将“把瓶口开大一倍”这个建议报了上去。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女工提出的建议竟进入15件得奖作品之中,获得奖金3万日元。而且她的建议被实施之后,销售额成倍地提高,女工又从社长那里领取了特别奖。受宠若惊的女工想:“提建议。本以为很难,原来这样简单的想法也叫建议。”

    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而职场中的许多人都有一种惰性,没有创新精神。压根儿没有去想创新的事。一切都按固定的模式去作,结果作来作去,平平庸庸。没有丝毫改变和进步。

    别以为我们既不是决策者,也不是精英,就与创新无缘。我们如果能像那位日本女工一样,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找准一个点,将最切合实际的、只是被平日忽略了的、小小的改进,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也许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要坚信:创新不只是精英们的专利,我们也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