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0章 回京
    古有祖逖闻鸡起舞,今有她伍嘉闻鸡起早床。

    还记得以前上小学的时候,学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老师的解释好像是说祖逖为了苦练武艺,报效国家,每天半夜听见鸡鸣就起来舞剑。

    等她正真听到公鸡打鸣了才知道,人家祖逖每天应该不是三更半夜就起床的。结合古人日出而作的生活习惯,他最多比别人早起一两个小时,根本没有每天半夜就起来那么夸张。

    好吧,每天四五点起床练武也是挺了不起的她自认做不到。

    现在睡在村里,村民家里一般都会养鸡,所以五儿一大早就听到了公鸡鸣叫。醒来之后,抬眼往外望去,虽然屋外天色还没有完全变亮,但是现在肯定不是在半夜,最少也是凌晨四点钟了。

    由于昨夜睡得早,所以天不亮就醒来五儿也不感觉困。可以无障碍地起床,但是因为等下看日出的地方就在屋顶上,不用跑很远,所以她还可以在床上继续窝一会儿。

    时间还早,外面守夜的夏如还在睡,五儿不想现在就起来,弄出动静打扰到别人的清梦。

    隔着蚊帐,她看到窗户外面的天空越来越亮,一点点由深黑转为深蓝,再由深蓝色慢慢变浅。天空中的星子也越来越少,漫天的繁星渐渐隐去,最后只剩一颗启明星高高地挂在东边的天上。

    在古代看日出真的不是什么难事儿,反正大家都是天刚刚亮就起床的,讲究一日之计在于晨。很多时候可能天都还没有完全亮,有些人就已经下地劳作很久了。

    天色越来越亮,五儿听到外面人们活动的动静也越来越多。

    有开窗、开门的嘎吱声,打水、泼水的哗啦声,折柴火时的清脆枝条断裂声,菜刀切菜的咄咄声空气里渐渐多了一丝丝炊烟的味道。时间差不多了,该起床了。

    起身穿好衣服鞋子,头发就先让它披着,脸也没洗。把一直在小火炉上热着的一壶茶端走,五儿轻手轻脚往房顶的台子上爬去,尽量做到不惊醒白秋她们。

    初秋的清晨温度有点凉,昨晚白秋特意给她准备了一个薄毯放在床边的架子上,起床就可以拿起来披着,怕她夜起着凉。

    披着毯子,爬上了楼。坐在椅子上向大海前方望去,此时附近的海面还是一片漆黑,在前方海天交接处是一线红黄色的亮光。

    坐着慢慢等,远方那一线变得越来越亮,照亮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一线变为一抹、一条。深蓝的天空也渐渐变成了浅蓝,浅蓝色的天在地平线上那一条黄红色朝霞的映衬下,颜色变成了类似于黄昏时候的样子。

    海平面上那一线颜色越来越亮,渐渐褪去了红色、黄色,变成了亮眼的白。最后一轮圆日从水下跃起,海面上同时也出现了粼粼波光。

    看海鸟从前方的天空中划过,看天上的薄云在风的吹动下变幻着形状,看海浪一波又一波涌上来、退回去,看早起的渔民天不亮就驾着渔船出海。

    随着初升的火红太阳越升越高,天完全亮了。不知道为了什么,五儿心中就是出现了莫名的感动,面朝大海静静坐着,看太阳慢慢爬升,什么都不想也觉得很圆满。

    不想继续往北走了,有了海洋的慰藉,山峰对她的吸引力好像也没有那么大了。每天看看海,五儿的心情就变得特别平和。

    虽然不能出海捕鱼,不能下海游泳,也不能冲浪潜水。但是她可以在海边钓鱼啊,而且在离开的前两天终于体验了一把在古代赶海的乐趣。当然,避免不了的沾了一脚的泥。

    因为是月初,所以退潮的时间很早。早上七八点,太阳才刚刚升起,阳光的威力不大,海边的滩涂已经从水里露出来了。

    提着特制的小篓子和长竹夹,头戴大草帽,手上套了一双连袖手套防止晒到和刺伤。特意换了方便活动的骑装,衣服下摆都往上卷了三四圈然后用针线固定住。脚上穿了一双据说是能防水的单皮靴子。

    奶娘李德立他们想参与赶海的,都跟着一起过来了。全员出动,相当于搞团建活动了。

    说来他们虽然为奴为婢,也是属于被剥削的那一方。但是这些年日子也过得不像真正靠天吃饭、靠每日辛勤劳作的底层劳动人民那么辛苦,所以对于赶海也都蛮有兴致的,是以一种玩乐的心态来进行的。

    “都自己玩儿去吧,注意安全。稍微分散点,大家都要努力一点啊。今天中午那一顿咱们就不买菜了,拣到什么等会儿午膳就吃什么。”

    就在这片每天都能看到的海滩上,周围活动的渔民也都是村子里的人,十多天下来也没有发生什么危险情况,五儿觉得大家可以稍微放松点。

    看着海滩上搁浅的不老少的鱼虾蟹螺,就算大家都是新手,人瞎猫都还能碰上死耗子呢,没道理他们会空手而归她可以想象的到,今天的午餐肯定很丰盛。

    刚退潮的海面湿湿的,不完全是沙,地面有些淤泥,踩上去感觉些微有点粘脚。有些低洼地带还有一些小水坑,里面汇集了大量的小鱼小虾。五儿没有去管它们,感觉水还有那么深,等会儿潮水上来了就又能回到海里了。

    海里的东西稀奇古怪,不是在海边长大的人基本上都认不出来品种。没敢用手直接拿,五儿都是用长竹夹夹取的。

    拣得最多的就是各种螺,颜色显眼、移动不快、不会卧沙,这些特质对于五儿这个纯新手来说很友好。拣海螺的同时她也抓住了一些生活在空螺里面的八爪鱼、寄居蟹。

    分不清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五儿挑拣的标准就是颜值。长得好看的,造型别致的,颜色漂亮的,她都会收入篓子里。到时候能吃的就先吃了再洗干净,不能吃的也处理好,可以带回京作纪念。

    在潮水涌上来之前,五儿他们回到了村子。请了当地的村民去帮他们把能吃的从那一大堆收获里挑选出来,用最地道的做法做熟。五儿要带回去的漂亮贝壳也都挑出来了,另作处理。

    大家的收获还行,够吃。感觉做这行虽然赚不到钱,但是填饱肚子还是没问题的。前提是天气情况要好。听村里的人说,夏秋季有台风的话,或者遇到下雨天,他们不仅没有收成,出海的人可能也会回不来。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百姓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神明。北方沿海一带,天后宫里香火一直很旺盛,渔民们会去那里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在海边放飞自我的后果就是,尽管做了防护没有被晒伤,但是大家都晒黑了好几个度,牙齿到是显得白了不少。因为大海,因为阳光,感觉大家都快乐了不少。

    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月中旬五儿收到了三爷的来信。他从草原启程回京了,月底就能抵达。信里在催促五儿也快点返程,他想快一点见她了。

    八月初她就出门了,现在是九月十三,出来也有四十几天了,真是不知不觉啊。既然大老板发话了,她也只能挥别这碧海蓝天,回去京城那边。以后还用机会出来的。

    “主子,赫图大人请示您是按原路返回还是走水路下天津,从天津走运河乘船北上至通州两种方式耗时都差不多。”

    五儿收到三爷的信没多久,没想到赫图他们连回程的方案都已经做好两套了。是三爷太过急切,还是赫图他们自己归心似箭

    好吧,不拖时间了,这就启程,大家都开心。

    “走水路吧,乘船应该会比坐马车舒服点。天津我还没去过呢,到时候还可以顺路游玩几天。你去叫赫图准备船吧。”

    既然他能提出行船的方案,那应该是没有什么危险的,渤海海湾里面遇到海上大风暴的几率应该也不大。坐船出海耶,还以为到等到三爷带她南巡才能体验古代版的游轮旅行,没想到现在就安排上了。

    从说起要走,到打包行李登船出发,不过短短三天时间。五儿感觉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打包送上船带走了。

    看着对面小山坡上那座住了二十几天的宅子,在视野里越变越小,最后消失。五儿来不及感伤,她晕船了不只是她,奶娘、白秋、李德立同样也晕了。

    海上行船虽然不像陆地上坐马车那样颠簸,但是海浪大呀,船虽然也大,但是摇晃的幅度也是不小的。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有规律的摇晃像回到了羊水里,特别舒服。但是更多的人会晕上一段时间,来适应这样不间断的摇晃。

    五儿的房间被安排在第一层最中间的位置,这里的摇晃幅度是整艘船里最小的。还好有夏如配的晕车药丸,上次晕马车靠它治好了,这次晕船靠这小小的糖丸五儿也很快就适应了。只吐了一天,晚上好好休息了一夜之后她就又生龙活虎了。

    白秋她们适应起来没有五儿这么快,不过在吃了晕船药丸之后也都好多了。第一天是晕船的痛苦,第二天是解锁新地图的新奇。

    站在船上,入眼的不是蓝天白云就是碧绿海水,好像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了他们这一艘孤零零的船。船旁边的海面上偶尔会有海豚出现,灰黑色的水中精灵有时候会跟着船一起前行,在水面上跳跃、玩耍。

    要是遇到了海豚,五儿就会趴在栏杆上,拎着一桶鱼去投喂它们。她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的看过海豚。

    古时候的生态环境就是好,这个时候人类还没有称霸海洋,大规模的海洋捕捞还没有出现,各种污染也没有发生,海里的生命也更加丰富多彩。

    山海关离天津真的不远,第二天傍晚他们的船就靠岸了,到了天津的直沽港。港口里往来、停泊的大小船只很多,岸上商铺林立,人声鼎沸。尽管他们靠岸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但港口里的商业区还是灯火通明,商贾云集。

    “通知赫图,先不急着走了,明日咱们上岸去城里逛一圈。”算算时间,今天才十九”,三爷他们还没有到京城呢,她还可以继续在外面晃悠。

    天津有什么好玩的好吃的五儿记忆里好像只有狗不理包子和天津花。问题来了,现在狗不理包子和花出现了吗明天去逛逛就知道了。

    “糖墩儿好吃的糖墩儿小公子要来一串儿吗”

    一上岸五儿就听到了小贩叫卖声,糖墩儿是什么转头向那边望去,提脚往前走了几步,巷子里有一个扛着一大把糖葫芦的褐衣小贩正在沿街叫卖。

    原来糖墩儿就是冰糖葫芦啊。

    往前走了没两步,就看到了一个茶汤铺子,接近一米高的曲嘴大铜壶特别显眼。

    “夏如我们去吃茶汤,看看这天津的茶汤和京城的有没有什么区别。”五儿还没有吃早饭,看到卖茶汤的大铜壶就走不动了,想吃糜子面了。

    去摊子上找了座位坐下,叫了两碗茶汤,再到旁边的包子铺里买了两个卖得最好的素包,这些就是她们两今天的早餐了。

    包子趁热吃还挺好吃的,面皮光滑有嚼劲,内里松软可口,里面的素馅儿清香水分足,咸盐适中。卖得那么火热不是没有原因的。茶汤的味道和京城里卖的一个样,中规中矩,过得去也没惊喜。

    一边喝茶,顺道还听了一耳朵旁边茶馆里的评书。和在现代一样,她对评书还是没有耐心去仔细听,再加上说书人用的是本地话,她听起来稍微有点儿费力,所以更喜欢自己去看故事。

    喝完了茶汤,她继续逛街,寻找美食。锅巴菜、八珍羊腿、驴肉火烧、崩豆儿、果仁儿、糖炒栗子连吃带打包的,好吃的就打包让护卫帮着送到船上去给柳嬷嬷他们尝味道。

    一路上吃饱了就出去逛街消食,消完食了就继续找美食,秋天是个养膘的季节。不吃饱一点,不多储存点能量,北方寒冷的冬天要怎么过呢

    结结实实在天津城里逛了一天,早上六七点就出去了,到晚上吃完晚饭才回船上。

    不知道是不是三爷那边在催,晚上等她睡着了,船连夜就出发,沿着大运河往通州方向行驶。

    第二天五儿醒来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在运河里行驶了,繁华的天津港早已经不知道被抛在了多远的地方。

    日夜兼程地往京城那边赶路,主要是两岸也没遇见特别繁荣的城镇,五儿就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她每天多睡一会儿就行了,早点回京也好,出来一个多月了,她也想回家了。

    家里的狗狗们和白白它们一家三口也不知道过得好不好,有没有人带它们出去溜溜弯

    第三天中午他们的船终于到了通州崔家楼码头,到达目的地了。接下来就要坐马车回园子了,也不知道三爷他们到了没有据他信上说是要月底才能抵达,现在离月底还有六七天呢。

    一下船,五儿就看到停在船前码头上的来接她回园子的大马车。有那么一瞬间她想转身逃走,可是下一秒就冷静下来了。她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康熙帝不允许的话,她哪里都去不了。

    抬起脚步慢慢往马车门口走去,踏着小楼梯进了马车,掀开帘子,五儿抬眼一望,“三爷您怎么来了”

    他从草原回来应该没几天吧,怎么不好好在宫里休息还亲自跑到通州来逮她不就是因为贪玩多拖了几天嘛,至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