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9章 在海边
    根据三爷亲手书写的经书音注和译注,五儿勉强能磕磕碰碰地读通那本贝叶经。但是其音节拗口又陌生,说是天书也不为过。看得人眼晕,听得她头痛。

    还有根据三爷的翻译,这经书里的内容前世、因果、轮回、定数好像是讲如何了结前世因果,安稳今世轮回的。三爷让她诚心念这卷经是什么用意他知道她的“前世”了

    拆开三爷写给自己的信,原来了空和尚曾留下批语,说她是原本不该存在的,是强留不住的人。

    算算时间,应该就是去年他们从塞外回京之后他得知这个事情的吧难怪五儿当时总感觉他哪里怪怪的,还以为三爷那样反常是因为担心贵妃的身体状况。

    这部经书是他特意为她寻来的,据三爷信上说经书上面有高僧的法力加持,潜心诵读能够助她解厄去灾、逢凶化吉。感觉不怎么靠谱的样子,三爷这是病急乱投医了

    所谓的留不住,是指她的灵魂会消散于天地、彻底死去还是说到时候她能离开这里,回到现代还有,那个了空到底是个大忽悠还是真的有修行能看透

    没办法验证真伪,找不到了空仔细询问,她也不敢直接问,因为只要话说出口了就肯定瞒不过三爷。真要说自己是穿越而来的,到时候搞不好疑问得不到解答,还会被人烧死或者会被当成妖怪关起来

    五儿只好宁可信其有。考虑最坏的结果,然后做最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管是完全消散还是幸运回家,可能她待在这个时代的日子都不会很多了。这段神奇的旅途就快要结束了吗

    说不怕那肯定是假的,但是五儿明白害怕解决不了问题。既然只能被动接受,那就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了,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儿。到点儿了,该怎样就怎样。

    回到房间,五儿埋头狠狠睡了一觉,她需要缓一缓。好好睡一觉醒来,又会没事的,明天就是新的一天。

    山海关城内还是很热闹的,本地的居民、驻守关口的士兵及其家小、来来往往经由这里出关入关的走货商人把四面城门分别对着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填充地满满当当的。

    各个胡同、集市里有大量的小吃摊和吃食铺子,在这里停留的两三天里,五儿很少在家里吃正餐。基本上从早到晚都在外面闲逛,饿了的话要么去酒楼吃地道美食,要么去一些集市里的小吃摊买没见过的特色小吃糕点。

    在街上行走的人里面女人小孩也不少,稍微打扮得朴素一点,五儿带着人在外面逛也不突兀。

    靠海吃海,在集市里五儿发现了好多海鲜,鲜货干货都有。突然想起好久都没有吃蒜蓉烤生蚝烤扇贝了,她刚好看到集市里正摆在竹筐里卖的一筐筐生蚝、扇贝、螃蟹、海鱼,便直接把它们买了回去。

    吩咐白秋她们生火,架炉子,放烧烤架,今天下午准备做烧烤。蒜蓉有,生姜也有,香葱、孜然、酱油、醋、盐、蜂蜜都有,辣椒粉五儿也花了一番心思弄到了。

    “多弄两个烤架,到时候白秋你们也一起啊。肉、菜什么的都准备一点,酒水也备一点吧,好久都没有自己搞烧烤了,今天大家一定要好好玩。”

    最后五儿主仆七人在院子里架了两个烤架,除了虾蟹贝鱼各色海鲜,蔬菜和肉也都准备了一大桌,都已经腌制好,就等着下火烤了。

    就连放在扇贝里面的细粉丝也被五儿在一间小杂货铺子里发现了,山东招远产的,吃起来味道感觉和后世的龙口粉丝一样。

    由于十多年前朝廷开了海禁,沿海的各个港口城市船只络绎不绝,商品流动性大大增加。这里靠海,位于天津和锦州的中间位置,航运也方便。南北方的商品只要细心找,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到。

    “加了蒜蓉和辣椒油烤出来的蚝肯定好吃,一点都不会腥。我虽然不会动手做菜,但是会吃啊相信我,这样搭配错不了的。你们来试试”

    在烤好的巴掌大的生蚝上面撒上几粒葱花,蚝肉浸着的汁水还在冒着热气。用夹子把它们从烧烤架上夹下来,白色的蚝肉点缀着米白的蒜蓉、红艳的辣椒面、绿色的葱花,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招呼他们过来一起吃,试试和传统的炙烤方式不一样的生蚝味道。等生蚝的壳子温度稍微凉下来了,五儿自己也拿起一只开吃。

    先吸一口汤汁,鲜蒜味、辣味和蚝肉的鲜味儿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好吃。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辣椒不是那种经过稍稍发酵的剁辣椒,而是干辣椒面,吃起来稍微有点儿呛辣。不过在古代能找到辣椒已经很不容易了,五儿知足。

    好久不吃,五儿连吃了两个。然后辣椒的后劲儿这才显现出来,连绵不断的火热刺痛感从嘴里爆发,胃里面隐隐感觉好像也是有火在烧一样。

    “呼好辣”她赶紧放下手里正准备开动的第三个生蚝,喝了大半杯奶茶,然后舀了一大勺石榴粒放进嘴里解辣。

    嘴里感觉火辣辣的,背上好像都被辣出一层细密的汗珠,耳边也渐渐听到了白秋她们因为受不了辣味儿发出的斯哈斯哈声。

    失策了忘了自己这么多年没有吃辣椒是受不住这样的吃法的,等会儿要少放一点吃慢一点。而白秋他们是从来没有吃过辣椒的,肯定也吃不了。好像一不小心就坑了队友

    “哈,想不到我们吃不了辣。你们别吃这批了,下批生蚝就按自己的口味烤吧。”把加了不少辣椒面儿的生蚝拣出来单独放在一个盘子里,五儿放弃安利。味道还是很好的,但是吃不了。

    好在他们都还只吃了一小口,问题应该不大。“赶紧喝点甜的,吃点水果,等会儿就会缓过来了。粉丝蒸扇贝里面不要放辣椒了,加点儿蒜姜和豆酱就行。”

    五儿自己吃的话还是会放一点点辣,不加就总感觉味道差了一点,没有灵魂。大不了吃完就多喝点牛奶,但愿等会儿不会被辣到肚子痛。

    还好蒸扇贝没有翻车,获得了一致好评。最后刷一层蜂蜜烤的鸡翅膀鸡腿味道也很好,总算让五儿找回了一点点自信心。

    饱餐一顿,也喝了几杯米酒,心情感觉好多了。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要是不行就多来几顿

    因为五儿提出要去看海,所以第二天早餐过后,在赫图的带领下,他们沿着长城一直往南走。没过半日就来到了长城的尽头,澄海楼对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在广袤无垠的大海面前,个人确实渺小到不值一提。什么悲欢感伤都通通被推到小角落,现在留在她心中的只有震撼开阔。

    “去问问赫图大人,我们能在这附近安营扎寨吗或者找个海边的宅子住下来,我想在海边多住几天。”

    看到海,她整个人心情都不一样了。不想就这么离开,五儿临时决定留下来。至于后面还要不要继续往北走,暂时先不考虑。反正这次出行本来就漫无目的,完全以她的想法为主的。

    不像现代,海边会修建很多度假别墅。古代贵族度假一般都是往山里跑,山间的庄子很多,而靠海的园子很难找到。

    而且明末清初的时候沿海地区一直遭受倭寇侵扰,海边基本上不会有村落。还是十多年前三爷解除了海禁之后,海边这才渐渐又有了人烟,现在逐步发展为渔村。

    按照五儿的要求,他们最后选了一个离海边很近的渔村东姜村暂时落脚,在孟姜女庙得东边儿而得此名。孟姜女就是那个哭长城把哭倒了的历史名人,一个苦难的女人。

    村子坐落于海边的一块小丘陵上边,下了丘陵就直接是海岸沙滩,这里的沙地是黑黄色的,据说退潮时这里非常适合赶海。

    五儿他们暂住的宅子是村里最富有的人家马家人修建的大院儿。马家人是从小渔村走出去的,在外面发了家,现在把家安在了关城里面,在老家修房子主要是为了回乡祭祖时落脚,平日里并不会过来住。

    青砖大瓦两进的宅院,偏屋的房顶砌了一个大大的晾晒平台,院子四周有高高的围墙围着。房子修建在半山腰上,前方正对着大海,视野非常好。

    五儿喜欢这座房子房顶的晾晒渔获的大平台,住下的第一时间就让李德立他们在上面用麻布搭了一个遮阳棚。然后在棚子下面摆了张躺椅,她可以什么都不用想,就躺在椅子上看海看一整个下午。

    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数是用石头垒的黄泥草顶小房子,房前屋后都拉着晾渔获、晒渔网的细绳。空气里不可避免的会有大海的味道,像是海苔、干墨鱼、干虾子、咸鱼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不知道奶娘他们能不能闻得惯,反正五儿还挺喜欢闻的。

    村民们对五儿这行人的到来感到很好奇,有打量有张望,但是没有人直接上门来打扰。

    赫图来之前应该给村里的村长、族长他们沟通过,五儿一行很顺利就入住了。然后看着他们这三四十号统一着装,装备武器的人,估计普通百姓也没人敢过来接近。

    大概到了十点多钟的样子,五儿发现海水在慢慢往后退,大片的滩涂逐渐从水里露了出来,潮水退走的同时在海滩上留下了许多搁浅的鱼类、贝类、螃蟹

    村里的妇人老人和半大的孩子也都背了背篓,戴着遮阳的大草帽从家里出门,结伴往海边走去。这是要去赶海

    五儿蠢蠢欲动,想要一起跟过去看看。不过看着外面的大太阳和当地居民手脸上的黝黑皮肤,考虑到上次在草原时被晒伤的经历,在没有拿到防晒装备之前,她还是不要贸然出去比较好。

    反正还要在这里待挺久的,等东西都备齐了再出去也不迟。五儿在楼顶晾台上的遮阳篷下边儿,一边吃着烤虾干儿、烤鱿鱼丝,一边看别人在海滩上辛勤劳作。

    海边的人群里有七老八十背都驼起来的老人家,也有七八岁人都只比背篓高一点点的小孩子,更多的还是那些身材干瘦、满面风霜的妇女。

    以前五儿看到的赶海视频,感觉赶海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赶海的人赶得轻松,看赶海的人也觉得放松解压。但是现在她真真切切看到的这些赶海的人,体会到赶海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手段,是一项辛苦累人的劳作,一点都不轻松。

    还是现代生活好,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看着从海滩回来的人一身的泥污,满脸的汗渍,直接把五儿劝退了。她受不了那份苦就算她想去,旁边虎视眈眈的奶娘和柳嬷嬷估计也不会同意她去下海摸鱼。

    “请问贵人要这些大螃蟹、大海螺吗好吃的,新鲜的,是刚从海里捞回来的。”

    随着第一批去海边的人回到村子里来,不多时院门口就有人来问他们要不要买海鲜,大多是半大的孩子背着一背篓东西过来询问。

    “主子,您看”

    李德立过来请示五儿。

    “你看着买吧,反正咱们有这么多人,每餐都要消耗不少的。既然来了海边,新鲜的海产品就多吃一点,到时候回了京想吃都没这么好的机会了。

    看着合适的就买下,对了,价格放宽点儿,他们也不容易。”

    渔民不用运出去叫卖,就近就把劳动产品卖出去了,省了不少功夫。五儿他们也能吃到最新鲜的食材,双方共赢,何乐而不为

    晚餐是海鲜大餐,最新鲜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蒸、煮,在加点盐,味道就已经很好了,食的是本味。

    螃蟹海螺刚吃了两三只,五儿还没放开手脚大快朵颐,就被奶娘她们拦住了,说是性寒,不宜多食。

    好吧,不和她们为了一口蟹肉争。桌子上别的食材也很多,大虾、花蛤、鲍鱼、海胆、海葵、鳗鱼也挺好吃的。一边喝红糖姜茶,一边大口吃肉。

    天黑之后,整个渔村只剩下零星几点灯光,大部分人都早早歇下了。在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落后的古代,特别是穷困的乡下地区,完全是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的。

    五儿吃完饭,休息了一刻钟,也早早地去房间洗漱了。按照三爷的要求念了一遍经书,完成每日里的任务之后,熄灯回到床上,在规律的海浪声中很快入睡。

    明日她要早起看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