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04、东方之行(下)
    汕头于1860年被迫辟为通商口岸,沦为欧美殖民者掠夺中国财富、华工出洋做苦力的一大跳板。

    汕头地处韩江和榕江出海口,“扼商彝出入之冲”,自然条件优越,很快吸引了英美,法,日等列强纷至沓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久,清政府被迫承认了华工出国合法化。

    当时的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准许中国人赴英法殖民地和外洋做工

    至此,华人出国所有来自清政府方面的最大障碍消除了。

    西方人口贩子更披着“合法”的外衣,在汕头设立“招工局”,招募契约华工,掀起了掠夺廉价华工苦力的高潮。

    所谓“契约”,即愿意卖身移民的人与“招工局”商定工作条件和一定地点、期限,双方同意之后所订立的合同。

    形式上虽有合同,事实上契约一经订立,买方便把卖方当成“猪仔”任意摆布。

    买卖华工,如同在牲口市场买卖牲畜一样。

    在所有列强中,英国是最早在汕头设立领事馆的。

    领事馆的位置在汕头市礐石海地区,乃是一栋典型欧式建筑。

    整体包括主楼、附楼、工人楼和后花园,总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

    石锦堂来到这里的时候,不得不感叹,这些英国人真的挺会享受。

    兴建这里时,据说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从英国运来的,总造价是38014英镑。

    虽然众多列强13个都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但是真正派遣领事的没多少。

    比如英法两国就共用一个领事数十年,到了1906年,法国领事馆才单独开馆。

    德国、丹麦、挪威、瑞典四国也曾共用过领事。

    这些国家设立领事主要作用就是贩卖华工,像英法美荷是最多的。

    另外,也是为了促进本国工业品入华倾销。

    据记载,经汕头出入进出货物的价值1860年为610万关平两。

    1880年为2128万关平两,1890年为4403万关平两,1910年为5401万关平两。

    逐年递增的不光有贸易额还有贩运华工的数量,欧美列强通过汕头这座商贸大港对清国双重吸血。

    英国人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招工局是1862年的德记洋行。

    但是贩运华工规模最大的是1888年荷兰人设立的元兴洋行。

    这家洋行拥有可运载200人的直航轮船,每月数次穿行于汕头与荷兰殖民地即尼日里印尼之间。

    殖民者在潮汕掠夺的华工,英国主要运送到新加坡、槟榔屿。

    并以之为转运站,分送到东南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北婆罗洲等地去开垦甘蜜、橡胶等大种植园和矿山。

    还有的,会被贩卖到圭亚那和悉尼等地。

    据统计,仅1876年1898年的二十二年间,从汕头被运往荷属、英属东南亚殖民地的契约华工有151万多人掲阳县志。

    汕头的契约华工买卖兴起的早,产业链也最为完备。

    一般情况是“猎头人”负责搜捕、拐卖、掳掠“猪仔”,再卖给华人“猪头”。

    起初很便宜,几先令到十几先令就能买到一個壮年猪仔。

    后来抓捕的难度越来越大,价钱也涨到了2镑左右。

    而华人“猪头”卖给洋人招工行一般要到510镑一个人,运到海外的运费一个也就12镑。

    也就是说,一个成年华工运到海外成本最多14镑。

    以石锦堂给英国人购买移民的费用,这其中的利润已超过一倍了。

    换奴贸易的利润将会更高。

    这也是英国商人威廉斯菲尔德不愿意放弃和西南非洲做贸易的原因。

    石锦堂也是到了这边,才知道贩卖人口的利润居然如此之大。

    借助英国领事馆的帮助,南华公司同清国惠嘉潮兵备道台衙门行文,交涉过后获准在礐石海区兴建了一座商馆。

    专司负责南华公司的商品贸易以及招募契约华工事宜。

    这边的事情十分重要,石锦堂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交给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同学刘家照更为合适。

    这位同学原时空从清国到民国都是政府官员,行事周密灵活,可以交托重任。

    他们这批留学生自从去年九月份被清国勒令回国后,被关在上海的一家旧学堂里软禁了小半年。

    1月底的时候才放出来,刘家照获得自由后就立刻打电报给鲸湾那边,鲸湾又给香港这边发电报。

    香港又追到汕头这边,最终石锦堂和刘家照联系上了。

    联系上以后,石锦堂就交给了刘家照一个任务。

    就是去他的老家鲁省济宁州找找他的“家人”。

    虽然穿越了这么久,但是石锦堂从没有和原主的父母有过联系。

    之前可以用保密当借口,如今他到了清国,再不联系就说不过去了。

    刘家照已经接令行动快1个多月了,应该快来了。

    石锦堂一边在汕头监督商馆的修建工作,一边让人招了两个老中医过来。

    招老中医不是为了看病,而是为了配药。

    配制的自然是对热带地区,以及非洲原始环境都极为有效的清凉油。

    这种药油在原时空,要到二十世纪初才会被福建人胡文虎发明出来。

    他此次到清国这边,也是因为这种药油的原料在清国这边货源足,价格又低廉。

    而比清凉油更加厉害的风油精,暂时不太可能“发明”出来了,因为风油精涉及到合成香汀油。

    以这个时间段,化学方面最前沿的水平,应该也不太能弄懂这里面的奥秘。

    只能放到后面再说了。

    清凉油主要成分是薄荷脑、樟脑、桉油、丁香油、石蜡。

    这些油汀类原料大多是现成的,至多稍作加工就能充当原料。

    难点在于各种材料的比例,这需要专门的人调配实验。

    石锦堂的先知优势加上老中医的丰富经验,一个月不到就制作出了大批成品。

    石锦堂让石明等人尝试一下,确定有效后,立刻吩咐南华商馆的人大批量采购原料。

    采购来的原料带一部分回西南非洲,一部分留在这边继续生产。

    这种药品将会是汕头南华商馆的拳头商品,既能打响招牌又能赚钱,双赢。

    这样每次运送移民时还能带一批产品和原料回西南非洲。

    这种药品耗费不高,但是疗效显著,实乃是居家必备的良药,成为爆款指日可待

    南华商馆的招工并没有对汕头这边的华工市场造成多大反响,毕竟他们一次也带不了多少人。

    刘家照在四月底的时候终于赶到了汕头,同时他带回了一个噩耗。

    石锦堂的老家鲁省济宁州嘉祥县赤湖镇石家,在丁戊奇灾1876年1879年年间遭了荒再加饥民冲击,人丁俱都死绝。

    闻言之时,石锦堂当即“昏倒”。

    吓得石明等警卫把石锦堂团团围住,赶忙叫来了帮着研究清凉油的老中医,帮着扎了两针,石锦堂才缓缓醒来。

    继而放声大哭,如此“恸哭”了三天,石锦堂才走出了屋子。

    亲卫之人俱都神情哀婉,生怕石总想不开再有个闪失。

    石锦堂这几天功夫虽然“神情憔悴”,但精神还好。

    他缓过来了

    他把“父母亲族”的牌位都安放好了,就带着人登上了“金山镇号”。

    “金山镇号”额定载人655,在汕头装载了700名华工。

    又在香港装载了200名警察局抓捕的“重刑犯”,以及柳银环、曹雄的戏班子后开始返航。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