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五十章 刘封生死 曹仁之忧
    糜旸看着沉思的刘备,并没有打算说出他的看法。

    饶是他知道历史上曹操这段时间就会逝世,但这件事一旦说出来,太过匪夷所思,不会有人相信的。

    曹操虽然年事已高,但其去年的时候,还生龙活虎的能带领魏军四处征战。

    他的身体状况,至少在大部分人看来,还是十分硬朗的。

    况且一旦糜旸说出他的看法,他必要拿出证据来证明他的论点。

    而曹操可能已经病重的事情,他根本无法证明。

    这本来就是专属糜旸一人才知道的事。

    不同于当初在公安时,公安时他是主将,所以有些事他不需要解释,只要命令发出,自然会有人照做。

    但现今若没有足够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论点,纵算刘备再如何看重他,他立下的功劳再如何大,刘备也会以为他是在梦中呓语。

    面对曹操的这样一个对手,没有人敢掉以轻心。

    而刘备也没有就此事深究的意思。

    毕竟当今他还有许多事要处理,一直专注于一个流言反而会耽误其他事务的处理。

    随后刘备看向身后的张飞,令其将刘封、孟达二罪将押解进来。

    张飞在领命后,大步跨出帐外,很快就带领着部下将刘封与孟达二将押了进来。

    自从张飞在上庸城中擒拿住刘封孟达二将后,他便将这二罪将带在军中一同来到了这襄阳城外。

    他知道刘备到达襄阳城外后,一定很想见这二人。

    在张飞将刘封与孟达二人带入大帐中后,糜旸等诸臣就见到了这二人如今的惨状。

    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郡刘姓人家的外甥。

    刘备投靠荆州刺史刘表后,暂时安居于荆州,因为当时刘备未有子嗣,于是收刘封为养子。

    从当时刘备收养刘封的目的来说,他一开始是将刘封当做他事业的继承者的。

    建安十八年,刘备召诸葛亮等将入蜀。

    刘封当时年仅二十余岁,但已武力过人,于是率军随同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朔流西上进攻益州,所过之地战无不克。

    后来,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刘备给他部下每位将率起的杂号,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他给刘封的副军二字,便有巨大的含义。

    副军者,主帅之副选,这个名号在当时便是在暗示,刘封还是刘备心中的继承者之一。

    任命刘封为副军时,刘备的亲生长子刘禅方才不过七岁。

    七岁幼童在古代很容易因为生病夭折,所以当时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没想到身为刘备长子的刘封,原来汉中王储位的有力竞争者,竟沦落到如今成为阶下囚的地步。

    只见这时刘封与孟达二人,披头散发,衣冠不整,满脸胡茬,双目中充满了血丝,一副狼狈至极的样子。

    刘备在看到刘封这副样子被押进来后,他眼神中闪过不忍。

    他对刘封是寄予厚望的。

    去年他继位汉中王时,已经任命汉中王太子为刘禅。

    在储位已定的情况下,他给刘封的副军名号并没有剥夺,反而还将其提升为副军将军。

    这并非是他不知道其中厉害。

    只是他想用此举告诉刘封,虽然他不是汉中王太子,但在他刘备百年后,他依然可以凭借他刘备长子的身份,成为汉中王国中的二号实权人物。

    这既是刘备对刘封的宠爱,亦是刘备对刘封的期待,更是他对刘封的一种补偿。

    但令刘备没想到的是,他一向看重的长子刘封,竟然会做出这种事。

    刘备怒刘封不争气,他从帅座上起身,而后来到刘封身前,看着他问道

    “你是吾儿,为何要不听王命”

    “你从汉中出发之时,吾千叮万嘱,令你务要协助云长共击襄樊,你为何迟迟不发兵”

    在刘封面前,刘备并没有用王的自称孤,而是自称吾。

    就犹如当初他在新野时因刘封不听话,教育刘封一般。

    刘备的脸上充满了不解的神色。

    他颠沛流离,受尽冷眼大半生,早已见识过太多人心诡谲。

    但他万万没想到,刘封有一日竟然会背叛他。

    听着刘备那充满失望,痛心的语气,刘封抬起头看向他的父亲。

    因为多日的阶下囚生活,令刘封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很差,但他的眼神依旧充满了桀骜。

    只是他那桀骜的眼神,在看到刘备时,就逐渐被愧疚与敬爱所替代。

    刘封跪在地上,对刘备叩首答道“儿子从未想过背叛父亲。”

    “儿子亦不是有意要害前将军,儿子只是没想到荆州的局势会转变如此之快。”

    “等儿子想发兵时,汉水上游已经被魏军所封堵。”

    见刘封还想狡辩,刘备更加生气。

    “吾已授云长假节钺之权,战时他之军令等同吾王令。”

    “他数次派使者催促你发兵相助,你屡次违抗他的命令,这难道不是在背叛吾吗”

    “再者,魏军并无强力水军拦截汉水。”

    “吾给你的俱是精兵,舟船亦不缺,你领军居上游,顺水而下,破之不难。”

    “你又何必以这理由推脱”

    “再者,你身为三郡之督,上不能奉吾王命,下不能稳定民心,却反而去抢夺孟子度之鼓吹,你还有一点为主的体统与气量吗”

    刘备越说越生气,到了最后他心中的失望与痛心都转变为了愠怒。

    但面对着刘备愠怒的语气,当听到刘备的那最后一句话时,刘封却突地自嘲笑了几声。

    自嘲声中充满了不解与不甘。

    他抬起头看向刘备,口中用悲伤的语气说道“这便是父亲选择禅弟的原因吗”

    “因为我无人主之量。”

    “但父亲给过我机会吗”

    “当年在荆州时,我尚年少,我仰慕父亲之仁名,由长沙时常孤舟涉水而上新野,就为一睹父亲风采。”

    “后来父亲收我为养子,那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

    “为了父亲,我可以舍生忘死,我可以不顾一切。”

    “我今日一切皆是父亲所赐,父亲从来没亏欠我什么,至于储位,乃父亲一人所定,无论给谁,皆是王命,我从未有半分怨言。”

    “但父亲为我想过吗”

    “我为父亲名义上的长子,又担当副军名号,若将来父亲百年后禅弟继位,他会容的下我这个副军长兄吗”

    “我承认,我当初不发兵是报有拥兵自重的心思。”

    “但我不是想反,我只是想自保而已。”

    “现今大错已经铸成,我已经不想再申辩什么。”

    “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封只求,在封死后父亲不要革去封的刘姓,封愿足矣。”

    说完后,刘封对着刘备深深的磕了三个响头。

    这是刘封最敬爱的父亲,值得一向桀骜的刘封为其叩头。

    当刘封说完后,帐中群臣资历浅的,全都吓得俯下了头,刘封说的都是大大的诛心之语呀。

    而资历高如关羽、张飞等人,他们虽然没俯头,但脸上也全都浮现了惊讶之色。

    原来刘封是这么想的。

    至于糜旸,心中也对刘封说的原因感到有所感慨。

    每个人犯错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是事出有因。

    但刘封却忘了一件事,那便是他因为自己的私心而犯下大错,差点导致刘备的大业功亏一篑,那他对得起刘备吗

    人人都有私心,但何曾见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因为自己的私心,而枉顾恩主大业的

    刘封之罪情有可原,但法不容赦。

    当刘封的话语传到刘备耳中后,他的脸上浮现了不可思议的神色,他没想到他一直器重的长子,心中怀抱的竟然是这种诛心之念。

    他担心刘禅将来会对其下手。

    一向以真诚待人的刘备,因为心中的难以置信,不禁身形不稳,向后退了几步。

    那种诡诈之想,诛心之念,是什么时候开始侵蚀他的孩儿的。

    这时刘备想起了他曾就刘封一事,问诸葛亮以及法正的看法。

    诸葛亮与法正的看法都是杀。

    当时刘备还不理解,为什么他最倚重的两位谋臣,给出的建议都是这个。

    现在刘备明白了。

    诸葛亮与法正并无私心,他们会作出如此建议,是因为刘封的身份太过特殊。

    刘封既是刘备名义上的长子,又是他曾经的嗣子。

    且刘封的拒不发兵的行为,已经透露出他已经开始拥兵自重。

    在这种事实之下,若将来刘备及诸臣百年之后,依刘封刚勐的性格,再不受到任何人制衡的他,很可能会起兵作乱的。

    到时候以刘封的能力,加上他那特殊的身份,可能会让刘备打下的天下,陷入一场巨大的内乱中。

    毕竟相比于已经步入老年的刘备及诸臣,刘封春秋正盛。

    刘备看着眼前这个向其叩首的长子,脑海中不停回想起诸葛亮与法正的建议。

    感情告诉他,不能杀,理智告诉他,要杀。

    就在刘备脑海中正在天人交战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

    一个最近异军突起,并且比刘封更年轻的人。

    有他在,足以制衡刘封。

    最后刘备看向四周群臣,他下达了他的王命“刘封拥兵自重,屡抗王命,罪不可赦。”

    “但念其往昔战功,特免一死。”

    “今剥夺其所有官职,送回成都拘押在府邸,非王诏不得外出。”

    在处罚了刘封之后,刘备看向孟达。

    孟达见刘备看向自己,顿时吓得连连叩首。

    从明面上的罪过来看,孟达身为刘封的副将,听刘封之命行事的他,身不由己。

    在张飞兵临上庸后,孟达主动负荆请罪,打开城门迎接张飞大军入城,也算是将功补过。

    况且当初能拿下东三郡,孟达居功至伟,因此刘备下达王命道

    “孟达贬为军司马,归糜偏将军帐下听用。”

    孟达原来为太守,是两千石的高官,现在被刘备贬为一个小小的军司马,处罚已经算重了。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只不过这是相对于在季汉中来说。

    这要是在曹魏或者江东那里,刘封得车裂,孟达至少得斩首。

    刘玄德终究还是仁慈的,轻易不会下死手。

    但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将孟达这个反骨仔扔给我

    糜旸一脸错愕,他全程都在吃瓜的状态,这也能跟他扯上关系。

    但孟达这时听刘备留他一条命,他当即对刘备感激涕零的叩拜起来。

    在叩拜之后,孟达立马来到糜旸身后站好。

    随着时日的迁移,糜旸大败吴军的事已经人尽皆知。

    人人都知道糜旸的未来不可限量,所以孟达对刘备将其贬为糜旸帐下的军司马,心中并无多少怨言。

    而且最重要的是,孟达原本便是法正的小跟班,现在成为了法正爱徒的小跟班,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只有糜旸满头黑线。

    他偏将军的小团体还没搭建完毕,就已经混进来了一个头生反骨的人物了。

    但刘备的王命又不能违抗,糜旸只能默默接受这个现实了。

    在处理完刘封与孟达的事后,刘备已经有些疲惫。

    于是他命帐中诸将都出去,他要一个人休息一会儿。

    但在诸将都离去之时,刘备连关羽张飞都没留下来,却叫住了糜旸,单单留下了他。

    这一幕映照在帐中诸臣的眼里,他们心中对糜旸的看重程度,又不禁往上提了一个档次。

    不一会儿后,偌大的帅帐中,只剩下了刘备与糜旸二人。

    刘备让糜旸上前,而后对其问了两句话。

    “孤与诸卿百年之后,你保的住刘封吗”

    “又镇的住他吗”

    对于自小看着长大的糜旸,刘备并不拐弯抹角。

    父母之爱,必为之计深远。

    但刘备的这两句问话,却让糜旸一下子愣在了原地。

    这两句话的信息量很大。

    在对岸的魏军大帐中,魏王的王帐外保持着一副如常的样子。

    但外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常人无法看到的地方,魏王的王帐四周已经布满了数百处暗哨,而魏王的王帐中亦布满了虎豹骑。

    外松内紧,便是现今魏王王帐的情况。

    在王帐之中,曹仁正在曹操的床榻旁亲自照看着他。

    整个王帐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味。

    自从魏王曹操于高台之上晕倒之后,虽然他不是一直保持着昏迷的状态,但每次苏醒的时间都不久,而且并不固定。

    往往曹操苏醒过来没一会儿,就会又陷入沉睡之中。

    曹仁现坐在榻旁为曹操揉捏着手脚。

    看着曹操那越来越苍白的面孔,曹仁的眼睛已经通红。

    魏王生命垂危,魏国将来何去何从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