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2章 迁都之争
    第472章 迁都之争

    嘶,贾似道听到这句话后,浑身汗毛都要竖起来。

    他在地方和京师在过去一个月打了八次麻将,赵与芮全都知道,真是吓破他的胆。

    他脑子这么聪明,当然知道皇帝在说什么。

    “因为微臣是陛下的小舅子,皇长子的舅舅,所以大伙可能都在让微臣。”贾似道说完,扑通扑通,把头重重叩在地上,声音几乎要哭“微臣错了,以后臣再也不打麻将了。”

    看着舅舅重重叩头在地上,额头都好像有血了,皇长子赵祺有点不舍,他睁着眼睛,满脸的同情。

    舅舅贾似道对他非常好,从小就很照顾赵祺,每年进宫都要带礼物和小玩意给他,就算不进宫,也隔三岔五派人送来。

    父皇赵与芮忙着国家大事,家中这么多人,除了母亲,也只有舅舅与他接触最多,对他最好。

    赵与芮没让贾似道起身,继续在说“似道现在有多少田地”

    贾似道一愣,马上道“回陛下,微臣家中现有良田六百四十亩。”

    贾似道以前也是穷的叮当响,后来赵与芮赐了点,他姐姐贾贵妃送了点钱,他自己又买了点,这些年又陆续弄了点,目前已经有六百多亩田,算是个中型地主。

    大伙都愿意输钱给贾似道干嘛

    别人又不是傻子。

    不过他表现的很高兴的样子,好像很喜欢在礼部的工作。

    “有人提议迁回开封,有人提议迁到燕京。”

    这时贾似道就发现,自己在地方上的事,赵与芮也时刻关注着。

    伱让贾似道选,他宁愿在地方当通判的。

    押皇长子赵祺将来能当太子,能当皇帝。

    赵祺的情商比起二皇子赵禥就差远了,赵禥在这种场合,是绝对不敢插嘴的。

    “陛下”贾似道想哭了。

    “似道很疼爱赵祺。”赵与芮又道“那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因为大伙都在押。

    赵与芮缓缓点头“加上你的钱财,似道应该不缺钱了。”

    但这人好赌,骨子里的基因,一时半会很难完全改掉。

    “陛下教训的是,微臣紧记在心,永不敢忘。”

    舅舅又没犯什么错,和人打打麻将怎么了

    贾似道大惊失色,赶紧抬头看了眼赵祺,用眼神示意他不要乱说话。

    好不容易两人又聊了会,贾似道心情也稍微平复下来,皇长子赵祺也时不时说几句。

    客观的说,贾似道过去这十年表现还算不错,在外面比较谦虚,和原历史是完全不一样。

    伴君如伴虎啊,贾似道这里心里暗暗叫苦。

    贾似道听的更慌,更害怕。

    其实礼部郎中级别比他以前的通判要高,但实权却远远不如。

    “父皇。”皇子赵祺没忍住,还以为父亲真的要把舅舅下狱。

    “但你自己要有分寸。”

    听说锦衣卫像密探似的,在地方还有监督咱们地方官的职责,看来是真的。

    “商铺两个,房产六处。”贾似道瑟瑟发抖,不敢掩瞒。

    “因为很多时候,你在外面所做的事,所说的话,都可能影响到赵祺。”

    贾似道再次点头,内心惊恐。

    “微臣不缺钱。”贾似道疯狂点头,头上的汗像水珠似的掉下来。

    古代人晚上也没事干,能挑灯打麻将,也算是富贵人家唯一的乐趣。

    贾似道再次抬头看了眼赵祺,重重的点头“微臣以后,一定会注意的,请陛下放心。”

    赵与芮这时问贾似道,礼部的工作怎么样,习惯吗,和地方有什么不同

    贾似道一一回应着,表情是比较满意,好像礼部的事很好似的。

    赵与芮不动声色瞄了眼长子赵祺,没想到赵祺也是性情中人。

    “有多少房产”

    前面还和皇帝姐夫和一家人似的聊天,转头皇帝差点要把他打进大牢,不就是打打麻将吗

    赵与芮等他再次坐回去后,又和他聊起了家常,主要是他在地方治理上的一些事情。

    片刻后,突然赵与芮语气一转“最近礼部和其他各部都有人提议,让朕迁都。”

    “有些人和你一起玩,并且还送钱给你,那是因为他们觉得你有利用的价值。”

    “似道是聪明人,应该知道一些简单的道理。”

    可贾似道每次都赢,明显是别人在让着他。

    “。。”贾似道表情一疑,他瞪眼看着姐夫皇帝,没敢说什么,还是认真听着。

    这是皇帝给他敲警钟了,贾似道再不明白,他就不是后世的南宋权臣。

    “还有人提议迁到西安。”

    赵与芮见吓唬的目的也达到了,挥手示意他起身“起来吧,打麻将也不是什么大错。”

    “朕今天要是把你打进大牢,很多人立刻就会远离你而去,甚至落井下石。”

    “似道现在是礼部官员,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和朕说说,你放心说,说错了朕也不会怪罪。”

    贾似道脑子飞快的盘算起来,揣磨着皇帝的心思。

    自从蒙军退出燕京,离开大同,进入草原之后,大宋朝全面占领北方,夺回了比北宋更大的地盘。

    举国上下在盛赞皇帝圣明的同时,也都在议论迁都之事。

    因为这事在几年前就有过。

    当时赵与芮让人招来术士赖文俊,专门解说了推背图,然后就让赖文俊为太史局提举。

    太史局是南宋司天监改制而成,专门负责天文、历法和风水之事。

    原长官为太史令,高宗后改为提举太史局。

    赖文俊上任后,就开始皇室陵墓迁移风术之事,这事当年朱熹也干过,朱熹多次指出南宋皇室陵墓方向是不对的。

    于是在赵与芮的支持下,这些年赖文俊已经完成了皇帝陵墓的迁移。

    果然,大宋好像国力更盛,现在一举把蒙古给赶回草原。

    在经过这件事后,所有人都知道皇帝赵与芮可能想迁都。

    贾似道脑子飞快盘旋着,把过去几年听到的消息综合起来。

    “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大风水。”这是当年赖文俊和朱熹都说过的。

    刷,贾似道好像明白了什么,他马上大声道“陛下,微臣认为。”

    “如果一定要迁都,可迁往燕京。”

    赵与芮笑笑,问“为何要迁往燕京。”

    “这。”贾似道心想,总不能说那边风水好

    他犹豫了下,咬牙道“燕京距离草原较近,陛下要对草原用兵,调拔方便,更示决心”

    他结结巴巴说了几句,赵与芮便道“这是让天子守国门”

    贾似道先吓了一跳,然后发现赵与芮没有发怒和生气的模样,立刻狂喜道“对对对,陛下圣明,这叫天子守国门,壮哉我大宋。”

    赵与芮没再说什么,笑眯眯看了看他,不一会,赵与芮说自己有事先走,让他和皇子赵祺聊聊。

    赵与芮前脚刚走,贾似道就跳起来,一把牵住赵祺的手,语重心长的和他说,祺儿啊,以后无论什么情况下,你都得支持你父皇迁都之事,而且一定要支持迁都燕京。

    不料赵祺一脸奇怪“为何要迁都”

    “”贾似道。

    “父皇向来节俭。”赵祺又道“经常教导我们,把钱要用到刀刃上。”

    “如今临安繁华似锦,各种设设施齐全,一旦迁都,耗费巨大,劳民伤财,朝廷和百姓都得受苦。”

    赵祺说的好像有道理,但贾似道是目瞪口呆,你不能这么说啊,你管迁都要耗多少钱,你得迎合着你父皇。

    他也不好明说,只是好声劝赵祺尽量要向父皇学习,跟着父皇的脚步走。

    赵祺听没听懂不知道,反正好像很反对迁都。

    第二天上朝,贾似道也混在人群中。

    皇帝和以前一样,先坐在上面观看着,下面的大部份事都由内阁先处理。

    大宋朝会上处理的都是小事,大事都由皇帝和内阁决定。

    上朝的很多官员都是象征意义,所以也很少出现大伙争执,讨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半天的事。

    内阁大臣们处理完一些小事后,突然有人出例,向皇帝跪下。

    众人定睛看去,正是户部官员蔡模。

    这家伙以前也是研究风水的,和提举太史局赖文俊关系不错。

    蔡模站出来说了一堆话,大概的意思是,朝廷收回北方,是不是应该迁都。

    还请皇帝下旨,准备迁都事宜。

    蔡模说出来后,四周一片哗然,有人当场就骂,你以迁都容易,那要多少耗费

    贾似道想了想,赶紧也出例,说迁都有迁都的好,临安现在算大后方了,朝廷夺回北方,还占据漠北这么大地盘,现在从漠北传信回来要好久,不利于以后统治漠北。

    他没说迁往哪,但有心人听他这么说,就知道是想迁往燕京,或山西,陕西一带。

    而且肯定不是开封。

    现场立刻就吵了起来,好久没吵的朝会又变的一片混乱,大家纷纷想说服对面。

    赵与芮静静坐在上面听着,虽然觉得吵,但还是很有意思。

    才听了一会,就发现下面分好几批。

    大部份似乎赞成迁都,少部份不赞成,而迁都的人里,又分好几批。

    希望回开封的最多,还有想去陕西西安的,说是有潼关之利,有关中四大门户守护,也有想说燕京的,去燕京的基本都说风水好。

    更甚者还有想去太原的,说既靠近漠北,又近开封,没燕京那么偏寒。

    这会在古人眼里,燕京还是比较偏寒的。

    现场吵闹了一番,首辅魏了翁一声大喝,终于制止。

    魏了翁接着道,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下朝后上书内阁,我们内阁和陛下自会处制,今天就别吵了。

    迁都算是大事,按现在的办事方法,只有皇帝会召集内阁们商议。

    其他大臣有提意见的权利,但是有没有用,没人能保证。

    众大臣羡慕的看向内阁成员。

    这些人才是大宋中枢核心官员,有资格和皇帝议论国家大事。

    朝会散后,按惯列,赵与芮召集内阁成员到后面垂拱殿议事。

    等众人坐定,赵与芮也很直接“来,举手。”

    “同意迁都的先举手,不同意的先别举。”

    众大臣先愣了下,然后看向魏了翁。

    魏了翁也不客气,率先举手。

    人群接着纷纷举手,十几名内阁中,最后有九人举手了。

    刘克庄等几個人没举,显然不同意迁都。

    “来,想迁往燕京的举手,不想迁往燕京的,先别举。”赵与芮又笑道。

    魏了翁又再次举手。

    这次有五个人跟着举手,加上魏了翁算六个。

    想迁往燕京的不到内阁一半。

    但在赵与芮眼里,已经算是占了多数。

    “这么看来,想迁往燕京的还是占了多数。”

    刘克庄长叹,欲言又止。

    皇帝迁都之意明显,而且铁了心想迁到燕京。

    刘克庄知道这是个大工程,恐怕要好几年。

    果然,赵与芮这时道“迁都事关重大,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可能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即然决定迁都,咱们要好好准备,前期先通运河。”

    赵与芮和朱棣的做法一样,即然要迁都,肯定要通运河,不然全国四面八方的货物粮食,怎么向京师汇合。

    这就要和明朝一样开砸会通河。

    其实后世明永乐朱棣要开会通河,主要是怕海运不安全。

    这家伙拥有当时世上最强大的郑和水师,却害怕海运不安全,开通会通河,从而保证南北运河的贯通。

    赵与芮是不担心海运的,他要开会通河,主要对南北运河确实有帮助。

    赵与芮的大宋主要精力放在天津港口,他现场决定,将设天津府,在天津东的卫河边上到入海口修建重要港口。

    然后扩展开通天津到通州,再到燕京的运河。

    这样以后大宋可以从海上进行补给,比运河会更快更有效。

    于是前期的工程就很明显,一是通会通河,二是修建天津港,通天津到通州,燕京的河运。

    这两个工程估计得用二三十万民工,几年时间,起码要用几百万贯。

    明朝朱棣开的会通河功能还是挺大的。

    当时他们征调了三十多万民夫,很多工程当年就完成了,效率还是比较快。

    开通之后,会通河航运能力大大提高,原先每年只能运几十万石粮的能力,一下子增加到几百万石,这让朱棣更加坚定了迁都的决心。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