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外戚二十
    沈家人是不管何家怎么想的,随着天气变冷,家里开始吃热锅子,牛肉很少见,牛是不能随意宰杀的,但是帝都豪门还是能吃到牛肉的,自己庄子上养牛,然后弄些手续就行了。

    主流是羊肉,特别是北狄那里的羊,肉质特别鲜嫩,还没有膻味,猪肉只有老百姓吃得多,高门贵族吃的少,因为羊吃草干净,猪是杂食的,居住环境不干净,所以猪肉在帝都豪门间不流行。

    沈家可不管,羊肉吃,猪肉也吃,猪肉多好吃啊,红烧肉,清炖蹄髈,回锅肉,怎么做都好吃。猪肉馅包子和饺子难道不香

    加上沈家的蔬菜暖棚如今很像样,热锅子里除了各种肉,好些蔬菜也是不少的。

    沈家人从不苛待下人,主人家这里吃喝,下人也没让干看着,熬煮好的骨头汤在各处都摆上,然后汤饼烙饼管饱,因为自家暖棚里有菜,下人们也能吃到一些新鲜蔬菜。

    当值的人肯定是管够的,但你要是想偷偷拿回去,那可不行。

    一应福利待遇都不薄,还想从主人家揩油,那李氏第一个不饶他。

    帝都的人也纳罕,这沈家一家子泥腿子土包子,这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后想要打听一些他们家的琐事,一件都打听不到。

    高门大户的夫人们就知道这不简单,谁家不用下人,你就是对待下人再好,你也管不到有的人就喜欢多嘴。偶尔漏了一句半句,他不当回事,你谁也找不到,要不然帝都哪来这么多八卦绯闻。

    可沈家就很奇怪,他家的奴仆从来不多嘴,问也问不到。

    打听的狠了,人家反过来一句“你问这干嘛我们主人家的事,你打听了想干嘛”

    好了,不敢问了。

    下人们又不是笨蛋,捧着谁的饭碗听谁的话,沈家目前蒸蒸日上,家里有的也是吃喝玩乐的小事,大事一般仆从也接触不到,规章制度上也早就规定了凡是涉及主家的任何事都不得外传,否则就要卷铺盖走路,为了你那两三钱银子,闹得我没了饭碗,你当我傻啊。

    而且沈家吃过仆人吃里扒外的亏,对这点尤其严格,如今的下人可不想自砸饭碗。

    进了京以后,李氏也有了去庙里拜菩萨的爱好,一来是给自家公公婆婆上香,二来也是感谢菩萨保佑自家的好日子,接着还要菩萨保佑让姑奶奶和皇帝都好端端的,这可是自家的两条大粗腿啊。

    别人家,主母去上香,子女肯定要陪同,李氏去上香,挨个问过去,大妮倒是愿意去,沈原不愿去“那么冷,我才不去,灌一肚皮风。”

    沈大郎是没空,他忙着呢,既要念书还要练武,哪来的时间。

    最后李氏只能带着大妮去了。

    等到她们回来,沈原先笑了“这风的滋味如何”一边又让丫头上红枣姜茶。

    大妮接了茶吃,笑道“你才是错过了,红柳寺的斋菜可是好吃的很,难为他们怎么做的,那素菜硬生生做出了肉的滋味,我和娘吃了好多呐。”

    沈原道“那你们的香油钱可不能少给,要不然那些和尚背后得苦着脸说赔本了。”

    李氏道“放胡说八道人家那是有道高僧,怎么会是你嘴里斤斤计较的人我给了二十两香油钱呢”

    李氏脱了外出的衣服,换了居家的衣服,接过红枣姜茶,然后神采奕奕的开始八卦。

    “那何家五爷你知道吗听说在外头弄了个外室,金奴银婢的伺候着,家里的老婆瞒的滴水不漏,今天去上香,好家伙,那正室外室就这么碰上啦”

    关嬷嬷在一边闭闭眼,当家主母怎么能在自己女儿面前说这些后宅阴私,女孩儿是不当听的。

    可是乡下姑娘,哪里有这么多忌讳,乡下婆媳夫妻吵架乃至打架,谁个不去围观就是婆娘们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也不会刻意避着孩子。

    还有那猫狗家畜闹春,谁个孩子没见过,哪来这么多忌讳。

    李氏在这里又逮不到人八卦,两个女儿也不是没见识过,要她憋着不讲,今天无论如何也受不了。

    这种修罗场,沈原听得也是津津有味“后来呢”

    李氏道“你是没见到,那外室一身的绫罗绸缎,头上插戴的手上脖子上挂的,那可都是金银宝石,何家五太太身上还是普通衣裙,那头面都是老旧的,何五太太去上香坐的是一顶小青轿,那外室大模厮样乘的是一辆八宝香车。”

    “何五太太可真厉害,半点声色都没露,让人去报了官,说是家中丢了巨资,现在发现那贼了,故此报官,衙役又不认得那个外室,只知道何五太太是何家人,于是就把那外室连同丫头婆子小厮一并抓了去,真是好一场热闹啊”

    沈原听住了,继续问“后来呢”

    李氏道“后来我们上了香吃了斋饭就回来啦。”

    沈原道“哪是问你这个,我问的是何五太太和那个外室,后来呢”

    李氏白了她一眼“人家都被抓去衙门了,我还能跟去衙门里看啊,想来这外室也得不着好。”

    沈原意犹未尽的砸吧嘴“说到底祸根还是那何五老爷,他要不是瞒着何五太太弄什么外室,哪能惹怒自己老婆,现在一家子都没脸了。”

    李氏道“就是这个话这帝都的夫人太太也厉害,不动声色就把人收拾了,换了咱们乡下,那肯定上手就是打,不把那外室挠成满脸花,那正房太太都不会松手”

    关嬷嬷也忍不住了,“那就落了下层,何五太太还是意气用事了点,就怕回家那五老爷不和她善罢甘休。”

    向来家花总比不过野花香,现在家里头快凋谢的家花把鲜嫩的野花弄进了牢房,男人能忍

    沈原叹气道“那就要看那何五太太娘家是否厉害,她自己能不能撑得住,男人靠不住,还真不如家里养头猪”

    李氏深以为然,关嬷嬷却不住的看沈原,这二姑娘年岁看着小,那话一套套的。

    关嬷嬷已经彻底放弃在沈家用以往的标准来教导沈家两位姑娘了,帝都其他的女孩儿都是娇养大的,家里延请先生嬷嬷教导学识礼仪,讲究居移气养移体,出入社交场合不能有一丝错漏。

    沈家两个姑娘是野生野长的,二姑娘就不说了,关嬷嬷一直觉得沈原是个被耽误的孩子,这么敏锐灵捷,偏偏从小没条件好生学习,如今也只能看着她肆意生长。

    大姑娘看似不多话,性子温文,可关嬷嬷亲眼看见大妮在花园里闲逛时徒手摁住一只肥野兔,然后高兴的拧断脖子让厨下拿去中午做红闷兔肉。

    沈家这个宅子长时间没人住,只刚进来的时候整理了一下,后来慢慢收拾,那花园子里剩下一些小走兽还没清理掉,还是沈家人搬进来以后才细细整理的。

    那野兔子是被园丁赶的没处躲,一头撞进了亭子里,大妮眼疾手快,上前两步就摁住了。

    关嬷嬷就知道自己还拿以往的标准来教导沈家两个姑娘那是没出路的。

    就像现在,大妮和沈原回去了,关嬷嬷委婉的同李氏讲“刚才那些不名誉的事,其实不当同两位姑娘讲的。”

    李氏笑了“嬷嬷,咱们家和这京城里别人家不同,你的意思我知道,可我这两个闺女从小就是在乡下田间长大,乡下姑娘没这么多讲究,肚子里也没多少弯弯绕,这种事不说他也在,大妮和二妮也一天天大了,她们肯定不会回到乡下,多知道一些人情世故心里就多明白一分,闺女大了嫁人,接触的就是这些事,咱们当父母的只能给她们把把关,那日子还得自己过啊。我也说不来大道理,我就得让我的闺女知道,将来那窝囊日子不能过”

    关嬷嬷不禁对李氏刮目相看。

    京中世家大族教导女孩儿精心,那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将来联姻世家豪门,就是给自家结一张权利的巨网,当然不是说完全不顾及女孩的想法,可婚姻本就是父母之媒妁之言,用来衡量一桩婚事是否妥帖,看的是男方的门第,和本人是否有才华和能力,女孩子喜欢与否这个考量可以忽略不计。

    男儿只要能建功立业,那就是女婿的上佳人选,妻子跟着一起得诰命享荣光,那就是完美姻缘。

    可是只有女人才知道后宅的日子到底是怎么样的,那男人即便权倾朝野,后宅塞一屋子女人,生一堆的庶子庶女,你去问问当家夫人,心里是否痛快。

    李氏虽然是乡野间出来,却把女儿将来过得好不好摆在第一位,这就让关嬷嬷动容了。

    此后沈原发现,关嬷嬷不在追着她们姐妹学什么琴棋书画,反倒是多说些京中各家的趣闻,对她们姐妹的礼仪要求的更严了。

    这也没关系,礼仪本就不能敷衍了事,以往是学不到,如今哪怕学的时间不长,对外也得让大家看到沈家姐妹的努力。

    不能什么好歹都不知,一味把我是乡下出来的,就是这样挂在嘴上,那就是自甘堕落了。

    沈家人的日子一贯平顺,因为他们容易满足,太后不断厚赐沈家,沈家也没因此四处翘尾巴,所以在京中,沈家的风评一向不错。

    不过有些礼仪学识上的小瑕疵,那也没法苛求,人家正经和先生嬷嬷念书学规矩才多久呢。

    沈原却在自己的院子里托腮发愣,如今的朝堂倒也平稳,毕竟明辉帝年纪尚且不大,政务乃是内阁处理,国家机器运转正常。

    可随着明辉帝长大,京中肯定会风云际会,明辉帝长大了要成亲,要亲政,内阁几位老大人掌权日久,舍得放手吗

    涉及到权利争斗,往往都是腥风血雨。

    沈家没有任何选择立场的权利,他们家铁定是明辉帝一派,虽然他们家对明辉帝的用处目前约等于无。

    但是一旦权利争斗的獠牙张开,沈家却极容易变成炮灰。别的不说,沈家覆灭了就能让太后痛不欲生,太后痛失母族,必会对儿子施加压力,到时候明辉帝如何处理

    不理会太后那是不孝,理会的话,明辉帝不一定有这能耐。

    沈家看似烈火烹油,实际上说一句风雨飘摇都不为过。

    思及此,明辉帝上位弄不好也是因为他年纪小,朝臣也想掌权,弄个小皇帝总比弄个成年皇子要好,所以将来这帝都肯定不会太平。

    好在现在担心这个还早,如今沈家的大事就是二妮的及笄礼,若是在乡下,姑娘家哪有办什么及笄礼的,母亲能在当天给你煮几个鸡蛋就是极好的待遇了。

    乡下姑娘到了及笄也就要相看人家,沈家是到了京城才发现,原来京城里的大家小姐们成亲反倒没这么早,人家是过了及笄方才开始寻摸青年才俊,等到成亲也得十七八岁才是。

    听说这样对孩子的身子骨好。

    京城闺秀们只要家底丰厚的,女孩子生下来家里就开始准备嫁妆,等到出嫁,那嫁妆也相当可观了。

    沈家可没有那些底蕴,现在所得全是太后和明辉帝赏赐,明辉帝还小,赏赐也不多,太后倒是不吝啬,可再不吝啬,她也不能把皇家的库交给沈家。

    而且李氏虽然心疼闺女,那乡下人的见识,家产多半是要留给儿子的,女儿能给些陪嫁也就不错了,所以李氏现在给大妮扒拉嫁妆,那也不能把家产分三分之一去。

    这点沈原也懒得纠正,观念不同,她这里一说,李氏怕不认为她在为自己将来的嫁妆打主意呢。

    当务之急是大妮沈原还有沈大郎都还没有大名呢

    家里人可以大妮二妮大郎的叫,下人和外头人称呼大姑娘二姑娘,现在大妮要及笄了,这名字不得有一个。

    沈家人肚子里没什么墨水,请蒋先生给孩子们取名,蒋先生批发了三个字锦,原,泽。

    那就好办了,大妮用了锦字,沈大郎用了泽字,沈原还是沈原。

    沈家说实话还真上不得台面,这大妮的及笄礼到底该怎么办,李氏头一个抓瞎,沈原也是两眼一抹黑,她能把住沈家大的大方向,可这种具体的典仪,她也不会啊。

    好在关嬷嬷会,于是关嬷嬷统领,把及笄礼的流程详细告诉沈家人。

    李氏一头听一头嗯嗯点头,然后问沈原“记下了”

    沈原拿着炭条奋笔疾书,“记下了”

    让她拿着毛笔记录,那是不成的。

    关嬷嬷看着那炭条字,简直觉得辣眼睛,炭条字倒不是说丑,而是错别字太多,几乎每个字都缺胳膊断腿。

    叫沈原讲,记下这些流程,当然是怎么快怎么来,那繁体字毕竟不熟悉,还是原本的字熟悉啊,最多回头整理的时候用回繁体字好了。

    沈家的很多规矩都是现炒现卖,以往在乡下哪有这么繁琐,现在好歹是外戚,不能一直简化下去,所以沈家现有的规章制度以及家规,那都是沈原根据关嬷嬷的提点慢慢整理出来的。

    大妮的及笄礼沈家并未请多少人,毕竟在高门大户眼里,沈家其实不入流,担着一个外戚的名头罢了,想要入这些夫人太太的眼,得沈家确实有拿的出手的人物。

    现下沈家有啥沈大郎就别说了,小屁孩一个,两个姑娘虽然能在外交场合干掉何家姑娘和罗家姑娘,在夫人太太眼里也不算能为。

    沈家没惊动人,大妮的及笄礼办的平平顺顺,太后自然有赏赐,突出的是一副华贵的五彩璎珞项圈,却没想到康泰长公主也有及笄礼送来,除了衣料等物,还有一顶黄金嵌宝花冠,工艺精致,美轮美奂。

    关嬷嬷以为李氏会把这些收人库内,没想到李氏却让大妮自己收了,“将来也是你的嫁妆,你自己收着。”

    关嬷嬷见过李氏整理库房,几乎是整理一样就说这是要留给沈大郎的,两个女儿在一边比着偷笑,那时关嬷嬷认为李氏也不过是偏爱儿子的普通妇人。

    这种妇人关嬷嬷也见过,恨不得从女儿身上刮油下来补贴儿子,李氏虽说心疼女儿,可这扒财的劲儿让关嬷嬷一度以为李氏疼爱女儿也不过嘴上说说,没料到宫中赏赐她竟然都交给大妮。

    沈家人的言行举止一开始让关嬷嬷特别凌乱,几乎摸不准规律。

    就拿沈大寿来说,正宗的国舅老爷,身上都有了爵位了,还是见天的跑庄子,对种地的兴趣比啥都大。

    要说沈家,李氏只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在子嗣上也是单薄的,可沈大寿并没有乍然暴富然后就开始嫌弃糟糠蓄美妾玩乐。

    叫关嬷嬷说,这倒是比京城好些高门大户的子侄都来的品行高洁。

    可品行高洁的国舅老爷回了家,那是大碗的喝水,然后拿袖子一抹嘴巴,盘着腿只等着开饭了。

    关嬷嬷不愧是宫里的老嬷嬷,她才没蠢的像沈家刚来时遇着的管事,想着去掰主子的言行,沈家只要大节上不亏,基本上就不会有事,礼节小事,就当浮云吧,假如沈家以后有高运,那礼节什么的也是从小主子教起便宜。

    大妮及笄了也和以前没什么两样,沈家本来就在帝都豪门接触的名单边缘,不接触不行,那是太后的母族,可接触的话,实在没什么共同语言。

    而且沈大妮及笄了就代表要议亲,哪家高门要个腿上泥都没洗干净的儿媳妇啊,以后待人接物尽是笑话了。

    当然不是说大妮就无人问津,问的人不要太多啊,毕竟想要攀着沈家往上爬的人也不少,他们不介意把大妮娶回家供着的,回头给儿子塞几个美妾不就两全其美了。

    李氏也在认真为女儿挑选亲事,这些名帖搁在以前,李氏看到一个都要腿软,现在在京城都住了这么久了,李氏很见识了些大场面,现在这些帖子就不怎么入眼了,都是想着扒住沈家往上爬的人,她可以尽情挑拣。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50816:30:312020050914:46:3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2015070210瓶;风之歌8瓶;一一、海水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