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9.回老家(五)
    大爹家来拜年的亲戚们来来往往, 每个都要逗崔美青,崔美青记称呼记人脸,头晕脑胀。

    这个是舅老爷, 那个是表爷爷, 这个是堂奶奶, 那个是堂大妈。

    晕, 真晕啊。

    到了下午三四点,崔美青被大爹叫出门, 往山下走。

    崔美青蹦蹦跳跳走出去好长一截路, 突然觉得有些奇怪。

    大年初一也就是相邻的亲戚朋友串串门拜年, 不会出远门。

    他们这是要去哪怎么离寨子越来越远

    “大爹, 我们要去哪”

    “去你叔叔家。”

    “啊”

    崔美青小脸耷拉下来,怎么还是没逃脱去他家的命运。

    她记得大爹家和叔叔家关系不是很好, 至于走一公里去他家拜年吗

    大爹看她愁眉苦脸的样子,安慰道“我们家族聚会,有很多小孩在, 你去了有人跟你玩。跟他们玩不来, 就和你姐姐们一起玩。晚上有鱼有肉,有很多好吃的。”

    看崔美青还是不开心, 他蹲下身背对着崔美青“不想走路的话,大爹背你。”

    崔美青跳起来,“不用, 不用,我自己能走,谢谢大爹。”

    崔美青被大爹吓得一激灵,不情愿的情绪立马消失了。她很会安慰自己,大不了到时候她低头吃饭就是了, 她一个小孩子,不想说话别人还能逼她不成。

    想到这,崔美青高兴了,当小孩子真好,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大人都会帮忙找借口,例如她还是一个孩子。

    到了叔叔家,崔美青和大人们打了招呼,又和叔叔家的两个孩子进行了一番“你是谁,我是谁,你今年几岁,我今年几岁”的友好交流,终于熬到了晚上开饭。

    饭菜没有没端上桌子,平时摆桌子板凳的地方被搬空了,刚刚采摘绿色松针铺了一地,绿意盎然,还挺好看。

    大家都不坐凳子,直接盘腿坐在地上开吃。

    这是当地风俗。

    松针就是松树叶,在云南,松树叶是一种吉利的象征。有些农村办酒席,会在办酒席的空地上方架棚子,棚子上放很多松针,遮阴、吉利。

    崔美青一屁股坐在松针上,但松针很扎人,她动来动去,觉得屁股下面好像放了十几根针。

    大爹看她不习惯,小声说“不习惯的话,你夹点菜,去客厅吃。正好今天来得人多,可能坐不下。”

    崔美青连连点头,筷子伸向自己喜欢的饭菜。

    大爹怕她人矮够不到东西,帮她夹。

    崔美青伸手点菜,点到哪道菜大爹就帮她夹一筷子

    酸醋鱼,炸过之后浇上汁,汁是用番茄调的,没有齁死人的甜味,酸酸甜甜恰到好吃,这个要吃。

    芹菜炒牛肉,牛肉切成细碎的肉粒,芹菜切丁,吵得时候加入同样切碎的小米辣,牛肉炒出肉汁,和佐料的味道完美融合,吃一口满嘴牛肉香,这道菜要多来一点。

    这道菜筷子夹不起来,碗边还放着一个勺子,方便舀着吃,大爹给她舀了三勺,崔美青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把牛肉粒和饭拌在一起,她都不敢想会有多好吃。

    哦,还有凉拌粉丝,来一点。粉丝比米线细,没那么软糯,拌起来更清爽,不错不错。

    大爹怕她吃太辣肚子疼,没给她多夹。

    最后,崔美青端着满满一碗菜,心满意足的准备到客厅找个小板凳坐着吃。

    除了她,其他小孩也差不多抬着碗往外走。

    本来小孩就不喜欢坐在座位上好好吃饭,现在大人来得多,他们正好名正言顺的拿着碗出去,一边玩一边吃。

    崔美青是个生面孔,来来往往的大人看见她总要问“这是谁家的小孩”

    崔恩家会给他们介绍“这是林院的姑娘。”

    而崔美青,她才不管这些大人,她吃得可开心了。

    初二,寨子要打粑粑,大妈一早就把崔美青叫起来,问她要不要去看热闹。

    崔美青迷迷糊糊“打粑粑有什么好看的”

    “有好多人一起打,很有意思的。”崔丽梅大声说。

    “好吧,好吧。”崔美青倦怠的扒拉自己的头发,看看就看看呗。

    到了打粑粑的地方,崔美青眼睛都睁大了。

    怎么这么多人

    崔美青看过打年糕的记录片,一般就是蒸熟的米放在被掏空的木桩里,一个人扒拉米,另一个拿木锤子锤。

    她以为粑粑也是这么做出来的。

    为啥打粑粑需要十几个人啊

    要知道,粑粑和年糕一样,都是米做的,只是形状不同,云南粑粑是一片片,圆形或者方形,年糕是一块一块,立体长方形。

    粑粑在云南正式的名字其实是饵块,只是崔美青在的这片地区不喜欢这么叫。

    崔美青仔细观察打粑粑的装备。蒸熟的米放在低矮的木桶里,一条长长的木棍横在木桶上方,木棍下面有一个凸起,正好能锤在木桶里。

    在木桶旁边站着五六个人。

    木棍的中间是把木棍撑起来的石块,石块凹下去的地方,就是放木棍的地方。

    在木棍的另一头翘了起来,旁边站着五六个妇女,有说有笑。

    崔美青围着这个装置转了一圈,觉得这玩意像跷跷板。

    这要怎么锤粑粑,崔美青满心不解。

    很快,婶子、大妈和奶奶们给出她答案。

    她们在翘起的木棍两旁站好,一个奶奶大喊“压。”

    几个人一起用力,把木棍压下去,木棍的另一头翘了起来。

    另一边的一个阿婶大喊一声“压。”

    那边压,这边就放,高高翘起的木棍带着凸起急速落下,“啪”的一声打在蒸熟的米上。

    崔美青“啊啊啊”

    原来这个跷跷板是这么用的啊。

    丽梅姐说得对,打粑粑确实很热闹。两边压木棍的妇女们会大声嘲笑对方力气小,旁边围观的人群也会叽叽喳喳的比较哪边力气大,现在落下的这锤好不好,打粑粑的米好不好。

    有人累了,旁边等待的人就会换上去。

    大妈换上去的时候,丽梅兴致勃勃地跟上去,也想跟着一起压粑粑。

    大妈身后的阿婶笑呵呵“来来来,玩一玩,玩一玩,看你力气怎么样。”

    丽梅很开心,转身朝崔美青大喊“妹子,你也来,你也来。”

    崔美青走到她旁边,踮起脚,伸长手才碰到棍子。

    这棍子真沉啊,油光水滑的,表面的树皮一点都没了,不知道用了多少年。

    崔美青正感受着呢,她亲奶奶把她揪了出去“你小咪噶跌呢,不要进去,到时候棍子砸你头上很疼的。”

    崔美青想想自己的身高,再看看木棍翘起来的高度,好吧,是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最后,一粒粒的米饭被打成黏糊糊的米糕,接下来就是等米糕冷却,再做成各种形状了。

    奶奶拿着筷子挑了一大块米糕出来,给崔丽梅和崔美青一人分了一小团,“吃吧吃吧,还热乎着,甜甜的很好吃。”

    崔美青把米糕揪成两半,小手伸长“奶奶,你也吃一点。”

    奶奶连连摆手“太黏了,奶奶的牙会被黏掉的。”

    崔美青把咬了一口米糕,还真是热乎乎、黏糊糊,她嘴都张不开了。

    初三,崔美青以为自己可以躺在大爹家看电视剧了。可惜,她想多了。

    她的表姐来了。

    表姐是一个圆脸的姑娘,叫李惠美,是大舅家的大姑娘,今年也就是十五六岁的样子,笑起来温温柔柔的。

    她来到大爹家,先和大爹、大妈打了招呼。

    崔美青瞪着大眼睛看他们说话,听不懂思密达,大人又开始说加密的哈尼话了。

    和大爹大妈打完招呼,表姐终于和崔美青说话了“美青,我是表姐,以前还去过你家,你记得我吗”

    崔美青摇头,点头。

    不记得你以前来过,但你以后来家里的事我还记得。

    惠美姐摸摸她的头,“今天和姐去多里好不好,你阿公阿婆很见你。”

    崔美青知道自己肯定是要回多里的,她干脆利落的点头。

    去多里的路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到半路的时候,表姐突然喊了一声“妹子,你在这等一下,我去摘橄榄果给你吃。”

    崔美青兴奋的跟上她的步伐“我也要去,我也要去。”

    没办法,惠美只能带着她从一条下路爬到长满灌木的坡上,一棵挂满了橄榄果的树就这样突兀的出现在两个人面前。

    橄榄果是青色,果子有纹路,果肉有些透明。这种果子吃起来是酸的,但是吃完有回甘,这个时候喝水,水都是甜的。

    不过,橄榄果是当地人叫法,它的本名叫油柑。以后,这种果子会被培育,果型变大,加工成果味小零食,甜甜脆脆的,味道很不错。还会加工成果味饮料,清凉解辣,是云南本土很有特色的饮料。

    至于现在嘛,这种果子可以蘸辣子、舂碎了凉拌,或者拿盐水泡着吃,风味独特。

    崔美青摘了好几个,把自己的上衣口袋和裤子口袋都装满了。

    惠美姐也摘了不少,她打算拿回家泡着吃。

    两人心满意足,满载而归,走山路的步伐都轻快了许多。

    崔美青悄悄吃了一颗,被酸得头皮发麻,脸皱成一团。

    李惠美发现妹妹这个表情,笑得前仰后俯。

    崔美青还不容易把嘴里的果肉咽下去,自己都憋不住,跟着表姐笑起来。

    经过一大片竹林后,她们终于到多里了。

    大舅家在寨里的里面,去大舅家,要穿过一条窄小、潮湿的小路。小路下边是房子,上边也是房子,上边的房子还有人家养着狗。

    看门狗发现有陌生人路过,立马狂吠起来。

    崔美青被吓了一跳。

    惠美姐拍拍她的肩膀,顺顺她的头发“没事没事,铁链子拴着呢,咬不到你。”

    崔美青定睛一看,还真有链条拴着它。

    那它嘚瑟什么

    崔美青站在原地嘚瑟的冲狗子晃屁股,咬不着,咬不着,嘿嘿,蠢狗。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