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红楼梦》(程乙本)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隐注(4)
    对于秦可卿的死因,究竟应该是“合家都不知道”呢?还是“合家都已经知道”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

    我在拙作《秦可卿孽孽》一文中,分析并说明了秦可卿的死因,对于她的“出身”和“不肖”,贾府中的人们,自然应该是知道的。那么,疑心自不会有。

    而“伤心”,则是因为“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爱老慈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自是理所当然的事。

    关于“疑心”和“伤心”,俞平伯和胡适都认为应是“疑心”为妥,我实不敢苟同。

    (十九)第十四回对北静王描述的一段:

    《甲》: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遇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

    《庚》:同《甲》。

    《金》:因想当日彼此祖父有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

    《乙》:因想当日彼此祖父有相与之情,同难同荣,因此,不以王位自居。

    北静王和另外东、西、南三王的后代,路祭秦可卿,秦可卿自然也是“王”的后代,秦可卿和北静王自然是一家子,姓一个姓。《甲》、《庚》和《金》比《程乙本》多出来的“未以异姓相视”六字,反而把读者弄糊涂了。曹雪芹在当时如此写法,大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程乙本》却道出了真情。

    总之,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说《程乙本》更近于日常口语化,并也

    把曹雪芹的原意进一步的明朗化了,大约不为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