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红楼梦》(程乙本)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隐注(2)
    (四)第五回,同上部分。

    《甲》:那宝玉刚合上眼,便唿唿睡去。

    《庚》:同《甲》。

    《金》:那宝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睡去。

    《乙》:那宝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睡去。《甲》《庚》的“便‘惚惚’睡去”的“惚惚”二字,容易给人们一种睡觉“打呼噜”的感觉。而“恍恍惚惚”则明确地表达出“似睡非睡、迷迷糊糊”的情景,更加适应与后文的意境相融合。

    (五)第五回,贾宝玉梦中。

    《甲》: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总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去。”

    《庚》:宝玉在梦中欢喜,想到:“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

    《金》: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虽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先生打去。”

    《乙》: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地方几有趣,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据有资料说,曹雪芹在他家失事之后,曾有过一段出家的生活。所以在《甲戌本》里,提到“失家”,也许正反映他对往事的一种忆念。然而,书中的贾宝玉,当时正是风华年少,且生活在钟鸣鼎食之家,“失家”之想,并非必然。去掉“总然失了家也愿意”之句,倒显得更合乎贾宝玉当时的思想境界。

    再者,“被父母师傅打去”,不如“被父母师傅管束”。

    (六)第五回,同上部分。

    《甲》: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

    《庚》:同《甲》。

    《金》: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丽人来,蹁跹袅娜,与凡人不同。

    《乙》:早见那边走出一个美人来,蹁跹袅娜,与凡人大不

    相同。

    对于警幻仙姑来说,“丽人”、“凡人”的描述,比单说是“人”,已进了一步;到《程乙本》的“美人”并“与凡人大不相同。”则说的很到位,使读者有更深一层的感受了。

    第五回对警幻仙姑的描写,文字不同处甚多,见后附。

    (七)第五回,巧姐判词。

    《甲》:偶因济刘氏,,了得遇恩人。

    《庚》:同《甲》。

    《金》:同《甲》。

    《乙》: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刘氏”之称,曹雪芹在此也许专有所指。单从文艺作品来说,我认为“村妇”为好。

    (八)第五回,秦可卿判词。

    《甲》:情天情海幻情身。

    《庚》:同《甲》。

    《金》:同《甲》。

    《乙》:情天情海幻情深。

    《甲》的原文为“幻情身”,且在“身”字旁添一个“深”字,但又用红笔将其框住,表示不用“深”字。我认为,“深”较“身”更合书中秦可卿的境界。

    (九)第五回后部,

    《甲》:更可骇者,早有一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

    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庚》:同《甲》。

    《金》:同《甲》。

    《乙》:更可骇者,早有一位仙姬在内,其鲜艳妩媚,大似

    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

    “仙姬”自不一般,对秦可卿如此描述,也合乎她的出身。“大似”宝钗,则可为程、高后续书中宝玉和宝钗婚配作出铺陈。

    (十)第六回,贾蓉借炕屏一段:

    《甲》:贾蓉忙复身转来,垂首侍立,听何指示。

    《庚》:贾蓉忙复身转来,垂首侍立,听阿凤指示。

    《金》:贾蓉忙转回来,垂手侍立,听何指示。

    《乙》:贾蓉忙回来,满脸笑容的瞅着凤姐,听何指示。前三者颇显严谨,后者颇具风情。读者易于感觉到他们婶侄之间的隐情。(十一)第六回,同上一段:

    《甲》:那凤姐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神,方笑道:

    《庚》:那凤姐只管慢慢的吃茶,出了半日的神,又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