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9、史湘云(九)
    景颐才放学,罗嬷嬷便讲赵姨娘送虾饼过来闲坐的事儿说了,问“姑娘,她来这一趟是什么意思”

    景颐不曾和赵姨娘打过交道,不过就看她书里做的那些破事儿,便算不得什么良善之人,就道“交浅言深,妈妈小心些就是了。往后她再过来,别太亲近,也不可轻视。咱们是客,人家是半个主子,就拿她当半个主子待就是。若她和你说说闲话便罢了,若和你评论府里的人和事,千万不可搭话。咱们清清白白的,别扯进他们的纷争里。”

    “他们的纷争,与咱有何相干呢”罗嬷嬷不解。

    这个景颐这些日子也在想呢她在想,老太太把她接来,除去官场博弈上的事儿,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想到这个,她不禁想到了木石之盟和金玉良缘。不管是林黛玉还是薛宝钗,作为宝二奶奶的候选人,她们身上肯定有贾府需要的物事。

    贾府缺什么呢在家业方面,他们缺产业以续富贵;在仕途方面,盛世军功难得,他们急需另谋出路;在内宅方面,他们急需一个有能力的主母,驾驭这匹即将散架的马车。

    这样的主母,必须财力不俗、身份恰当、智慧了得,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得亲近贾府,得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

    不管是已经嫁进来的李纨、王熙凤、还是宝二奶奶的候选人林黛玉、薛宝钗,多少符合这些要求。

    李纨,清流人家的闺女,识文断字,就是财力不济。可仔细想想,她嫁给贾珠的时候,薛父还没死,薛家的生意还不曾败,官商相护,薛家每年估计没少孝敬贾家。

    也就是说,那时候贾家没那么缺钱。那么,贾府择媳,定是以仕途为要,选了李纨这个清流家的女儿为媳,也就不足为怪。

    如今么,待宝玉长成还要十几二十年,长成了,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又少不得十来年。贾府能不能撑这么久,是个未知数。所以,府里便做了两手准备,一是送元春进宫,二是聘娶王熙凤为媳。

    不,这还不够王熙凤能力有余,智慧不足,再说也太过精明,万万不会拿自个儿的嫁妆补府里的窟窿眼儿。她能做的,仅仅是拉着这匹马车好死不活地往前走。

    贾府还需要一个媳妇,一个有大笔钱财可供他们挥霍,一个愿意大笔钱财让他们挥霍的媳妇。最好这个媳妇的娘家,不会为他们出头。

    林黛玉是个孤女,亲族皆出了五服,又系簪缨世族的女儿,且父亲探花出身又为官多年,门生古旧不少,本人又是灵巧多思的,不管从财力、仕途还是本人考虑,她都是宝二奶奶人选的上上之选。

    薛宝钗呢她家虽然败了,却还有老本在,财力也是不俗的。她本人呢,小聪明小算计从来都不少,就是出身有瑕。她那个犯了官司死遁的哥哥,无论何时都是个炸弹。

    本来呢,但凡要点前途的人家,都不会选她做儿媳。不过贾府已是一淌烂泥,大方二房之争、嫡庶之争、婆媳之争,纷纷扰扰,早搅和得人失了理智。

    王夫人这方面,肯定是想把贾家牢牢地抓在手里,一个姓王的侄媳妇是不够的,到底不是儿媳妇。选林黛玉还是选薛宝钗这在她面前,是不用做对比的。

    贾母这方面,肯定想要一个亲近她,不说亲近史家,起码不会倒向王家的孙媳。毕竟,王家在贾家的势力也太强了些。林黛玉对贾母来说,就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可是,在此之前呢在贾敏还活着,甚至是在林如海还活着时,她也是这么想的吗她除了两个儿子,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心里疼爱肯定不少。贾府是什么情况,她是清楚的。她愿意让唯一的外孙女添这窟窿眼儿就算她愿意,贾敏和林如海肯吗

    在此之外,贾母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关系远一层的史湘云,曾经是不是她最佳的选择呢

    在财力方面,若不是景颐插了一脚,捐了四万两给族里置办祭田,原主史湘云名下的产业和现银,最少值十万两,每年的出息不少于三千两。万一哪天贾府败了,就她的嫁妆也能让宝玉这一脉衣食无忧。

    在仕途方面,保龄侯府本就是文官出身,声名人脉都是现成的。

    在人才方面,再好的孙媳,有自己养大的孙媳合心合意吗

    若往这方面想,贾母把侄孙女接过来,真真是一举数得之事。

    那么,她的便宜叔父史鼐为什么还不来接她说好了少则三日,多则一旬就来接她。可景颐在贾府已经住了大半个月了。

    是史家和贾家已经有了默契,还是他们私下里达成了什么约定

    景颐的心怦怦怦地跳了起来,只安慰自己道“不要紧,不要紧,不管两府有什么约定,等林黛玉一来,这局就破了。”

    前两日,贾母收到了姑苏来的信,贾敏因小儿逝世,郁郁成疾,已成不可挽回之势。生老病死,是人力所不能及之事。也就是说,林黛玉这趟还泪之旅,已成定局。

    这么说很是残忍,却恰恰解了景颐之困。

    那么,在贾府这些日子,她就假作万事不知,只当是走亲戚就是了。

    景颐想明白了,吩咐道“妈妈,咱住在别人家,人府里很多事情,不好管也不好多嘴。遇着事,能避开就避开,能躲开就躲开。”

    她原先有个堂婶,出轨被抓了,跪在厅堂里求堂爷爷堂叔原谅。她有个堂嫂呢,看戏不怕台高,跑人家里去看。结果,堂爷爷和堂叔原谅了堂婶。堂婶转过头来就怪堂嫂在她跪的时候没扶一把拉一把,害她真跪了下去。

    景颐听了,真的是哭笑不得,也暗暗警诫自己,别人家的热闹少看,指不定火怎么就烧到自个儿身上了。

    罗嬷嬷点头道“妈妈晓得的。我原也不想跟她胡扯,谁知她送了东西不走,也不好撵人出去不是谁又知她一坐那么久,还一副掏心掏肺的样子,把我都搞糊涂了。”

    赵姨娘这等人,若是太过亲近,不免蹬鼻子上脸;要是无故疏远,又要暗地里生怨;要是不远不近,就得长久来往。真真是轻不得,重不得

    景颐本不想轻待了他们,却也不想迎合他们。

    “日后,她要是再来,你就客客气气地招待她,只是言语之间,不用多附和,总之不要失了礼数即可。若实在烦了,得罪了人咱也不怕。记住,咱只是在这做客,我们可以客随主便,他们也得让咱宾至如归。不痛快了,就一拍两散,谁也不要拘着谁。”景颐心想,若真能闹一场就回去,也是件好事。

    “明白了,姑娘。”罗嬷嬷晓得了自己姑娘的态度,便认认真真执行了几天。

    不消几日,赵姨娘又找了过来。原来她按着凤梨酥的做法,做了苹果酥、柑橘酥和香蕉酥,味道皆不错,便又送了来西阁。

    “罗妈妈,你尝尝看,比那凤梨酥如何”赵姨娘都不料自个儿有这手艺,她兄弟都说可以开一家点心铺子了。

    罗嬷嬷尝了一块,只道“尚可。”

    尚可赵姨娘懵了甜度怎么样,味道如何,有何不足,又有何尚可之处,竟是一句不说,就两个字尚可。

    “可是不合妈妈胃口”赵姨娘摆出一副虚心受教的架势。

    罗嬷嬷却道“合不合我胃口不要紧,要紧的是合环五爷的胃口。”

    这话也没错不过,这不合她的打算呀赵姨娘原选了姑娘们上学的时候来,就是想着先跟罗嬷嬷熟悉起来,再常来常往的,史大姑娘好歹对她有个印象。

    长此以往,肯定不愁见不着史大姑娘。再有罗嬷嬷美言在前,更不愁史大姑娘眼里没她这个人。到那时候,她再奉承过去,多半能事半功倍。如此这般,就不信帮不着环哥儿。

    万一史大姑娘和环哥儿真成了,也不怕太太把人笼络过去。不,以太太的脾气,怕是懒得笼络庶子媳妇,更有甚者苛待三分。这么一来,还怕将来儿媳妇不向着她,不孝顺她

    到那时,就算她是个姨娘又如何,日子指不定比大太太和太太过得还如意呢

    只没想到她这如意算盘,还没拨几下,就被眼前这人按住了。明明上回谈得好好的呀不,上回罗嬷嬷也是突然没了兴致,当时她说了什么对了,她当时说顺了嘴,话里话外都有说老太太待环儿不公的意思。

    难怪了老太太毕竟是史家出来的,还是史大姑娘的姑祖母呢难怪罗嬷嬷这奴几要不乐意了,真是够衷心的。

    赵姨娘暗自提醒自己,往后说话行事要注意些,切不可流露出对老太太的不满。

    “不瞒妈妈说,我兄弟想开个糕点铺子,这几样东西打算添进去卖。这要是只合环哥儿胃口,是要蚀本的。还请嬷嬷再尝一尝,好让我再改进改进。”赵姨娘想着罗嬷嬷不是那等多嘴的人,便把兄长的打算说了。

    罗嬷嬷只道“众口难调,要这点心只合我的胃口,姨娘岂不是要蚀本再有一点,开铺子是大事,老婆子诸事不通,不该也不敢开口,辜负姨娘的信任了。”

    “妈妈只管说就是,多少是个意见。我多问些人,总能改善一二。如此,就算亏了,也怪不到妈妈头上来。”赵姨娘锲而不舍道。

    “我尝着还好。姨娘若想改善一二,去问问别个人吧”罗嬷嬷如实道。

    赵姨娘便知人家不肯开口,也不再惹人嫌,说了几句闲话便走。

    一时冷着她没关系,多来几次,不见得次次都如此,日子还长着呢

    作者有话要说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