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6章 176 番外六
    第一百七十六章"纪时,你在吗"

    纪时打开宿舍门,同专业的同学在门口等了他一会儿,对方手上拿着两人最近纠结的一道难题,读研之后,他们所面临的不再是某个单一的比较难的题目,可能是一个个在数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

    因为纪时是本校数院读研的,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基础在一众同学里居然是比较不错的。

    他本科的同学有在本校读书的,也有出国深造的,转专业读研的也有,毕业之后就工作的也不在少数,其实继续在数院读研的不算多,不过能留下来的基本都是对数学这个科目本身就很有兴趣的学生。

    纪时现在也被归类为"天才"的一员。

    他想说自己算什么天才,但仔细想想又没有反驳的必要,身处一群天才之中,他的确偶尔会产生自卑的想法,但越是深入地接触数学的世界,他越是深深意识到,天才是没有上限的。

    菲尔茨奖的获奖者每年还不止一个呢

    他所能做的只是趁着自己精力充足的时候去努力,让自己得到一些成果,哪怕只是最微小的成果。

    到了研究生阶段,纪时的心态反而更平和了,主要还是大学阶段被磨练得太狠,那会儿他的基础和其他人差距比较大,现在则不然,考试的压力不大,他只要自己琢磨研究就行了。

    纪时研究生领域主攻的是数论,导师平时基本不管他,只要他能有自己的成果就行,纪时隔一段时间去和导师汇报一次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比本科,研究生的生活更平淡,不像本科阶段那么精彩,但纪时的生活和本科阶段变化不大,相反,他反而有了一种更自如的感觉,因为研究生课程不多,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更多了。

    纪时很享受这种自在地去学习的状态。

    他的导师是京大数院的牛人之一,数院牛人不少,在其他人眼中,纪时也是研究生里的牛人了,有一位牛人导师的好处是,某些问题他不需要像本科时自己苦苦琢磨,直接问导师就行,虽说偶尔也会被导师的答案难到,可再回去翻阅资料同样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当然,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同样是难的。

    纪时没别的担忧,就是担心自己研究的课题突然出现在数学年刊或者数学学报上,他解决的可能只是一个难题中细小的分支,但也足够他苦苦思索一段时间了,数学进化到现在,留给人类的难题只剩那么多,全球的数学家们都在为解决某个问题而殚精竭虑。

    一旦出现那种状况,就像研究某位名人的成功经验,名人却因为种种问题被行业抵制成为负面人物,那等于自己所研究的一切全部化为乌有。

    事实上,在研究生阶段,如果想毕业的话,导师也没有说非要他们去解决那些前人留下来的知名难题,虽说人人都想成为陶神拿菲尔茨解决三大数学难题,可饭要一口一口吃,这种问题并不是谁都能解决的。

    但导师同样鼓励他们去挑战。

    纪时的导师建议他把视野放宽一点,因为他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时期,如果纪时能在某个问题的分支上出一点成绩的话,即使他拿不出结果,导师也会让他论文通过。

    所以纪时很不怕死地去冲了。

    用他导师的话说,他身上有股狠劲,平时看不出来,可只要和纪时待上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同专业有同学和纪时一起去自习室上过自习,平时磕题目的时候其他人多多少少会有些走神,可纪时就是特别专注,而且可能是记忆力比较好的原因,纪时在解题的时候总能想到自己看过的某本书上的理论,再翻一翻再看一看,慢慢也就有了思路。

    纪时过上了和上辈子完全不同的生活,但不得不说,他这种状态是最充实的,他自己能从学习中收获满足感,所以也并不觉得苦和累。

    甚至他读研的时候都没有太多功利性的想法,没有说非要拿到研究生再读博再留校任教,也没有想过坚决某个难题拿到优秀论文为自己的履历增光添彩,他只是单纯地去做一件事情,像高中的时候那样,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不管结果是什么。

    因为他很清楚,如果努力过了,哪怕结果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好,但也绝对不会差的。

    正如数院那位教授说的一样,数学是一门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学科,纪时觉得自己不仅能耐住寂寞,他还挺享受寂寞的。

    研究生的第二年,纪时发了一篇论文,对现在的他来说,写论文算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他都忘了自己上辈子生拉硬扯才把论文搞定的事,尤其在他学的这个专业,论文的格式什么的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论证过程,那次他把自己60页的论文拿给导师看,导师一看到他的格式就嫌兼弃得不行,可翻完他的论证过程之后,稿件重新回到纪时手中,格式居然已经被修改过一遍了。

    这篇论文投了国外一家影响因子不低的杂志,虽说不是顶刊,可对数学系的研究生来说,能发一篇这样的论文算是很出色的了。

    "你有没有兴趣继续读博"导师先是这么问的,但很快改了口,"你必须继续读博。"

    纪时∶

    他其实还在思考该怎么回答呢。

    但以他导师的想法,纪时在京大读研不错,但读博还是去那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名校更好,纪时其实也在思考这件事情,毕竟研究生时间短,再读没多久他也得再考虑出路的事了。

    不过在这之前,纪时还是鼓捣出了一篇论文。

    他没有别的担忧,主要就是对于国外的不熟悉,他的本科同学们不少在高中时期就有去国外交换的经历,也参加过国外的各种数学比赛,可纪时完全没有在国外的经历。

    不过导师让他不用担心∶"去那边读书的话,研究成果才是最重要的。"

    以纪时家的收入当然供不起他去国外,所以可以走京大的公费项目,等纪时研究生答辩结束的那一瞬,他赫然发现,自己已经从学院的吊车尾变成最受期待的那一批。

    算是他们这一届数院的传奇人物之一了。

    当然,在纪时心里,他和真正的大牛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可在外人看来,纪时研究生期间撰写的论文都属于比较有含金量的那种,也觉得他可以在数学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并且有所斩获。

    纪时当年入校的时候可没想过有一天会发展成这样。

    他觉得这段经历还挺玄幻的。

    但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也可以用无悔这一个词,他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并且一路冲着走下去。

    纪时觉得自己的研究生阶段过得特别快,本科的时候还好,打基础的日子真的难熬,挂科到重修那段时间甚至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可一到研究生阶段,他一道难题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搞完,加上写论文的时间纪时觉得时间就像会飞一样,恨不得自己能有小说男主角的奇遇,变一个能让时间变慢的芥子空间出来。

    研究生居然就这么毕业了。

    纪时的研究生答辩,数院的几位大佬在前排就座,不夸张地说,其中有几位都是他们教科书的编写人,还有一位特别老的教授,在研究生里,他属于最流的,因为他的论文解决了一个关键的小问题

    纪时想问题的时候思考没有那么深入,他就是一点点地磨,把时间全部花在上面,抱着死磕到底的想法,就看数学和他谁先死,当然,和漫长的数学比起来,先死的绝对是他,但和题目比起来就未必了。

    他就这么把一道道难题胜磕了下来。

    鉴于他论文的含金量不低,这篇论文在答辩结束之后发了一家数学杂志,就这样,纪时申请的那所海外名校自然顺利通过了他的申请。

    读研这几年,纪时和数学系的老师们关系都不错,不仅是他自己的导师,也有其他几位导师,虽说学校里各种复杂的事情发生得不少,但纪时基本没遇到,因为什么情况都有他导师为他遮风挡雨,让他在这四年里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这其中也有纪时肯磨肯钻的原因在,在同批研究生中,纪时属于最后才被导师们捡到的,但或许是他大学期间扎扎实实打基础的经历起了效果,研究生期间他的起步不仅不慢,反而属于比较快的那一批。

    唯一的问题大概就是和家乡的联系。

    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这段时间,他回家的次数很少,可以看到爸妈是越来越老了,黄雅琼越来越漂亮,姚蒙和周伟乐他们也变成了成熟男性,就曾泰然显得特别年轻,在他们一群"土"人里,曾泰然俨然是一位时尚弄潮儿。

    看到他爸妈的样子,纪时心里其实是很愧疚的,虽然他研究生期间没花家里的钱,甚至还能把奖金转给他爸妈,可回家陪爸妈的次数实在是太少了,而且越是过了20多岁,他发现爸妈越是眷恋他。

    他和他爸妈经常视频,如果有几天纪时忙着练题没和爸妈联系,他爸保准就要联系他,问他是不是出了什么情况。

    京市好歹是在国内,不管家里有什么事他请个假就能继续回去,可国外呢,那里毕竟人生地不熟,即便家里发生了什么他也不能及时回来。

    让纪时愧疚的并不是说他想去国外读书这件事,而是他心里很清楚,不管去不去国外,只要他提了,只要父母认为对他有益的事情,他们必然是会同意的,纪时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提,也因为深知这一点,他才有愧疚。

    "去学啊,学了回来给国家做贡献。"

    纪爸告诉纪时,他上网搜纪时的名字,看到纪时的名字在网上出现他特别高兴,但又不能和别人吹,因为别人也不知道纪时的论文发了什么杂志,也不知道搞数学搞到这种程度意味着什么。

    "你就好好去拼,拿个诺贝尔数学奖回来"

    纪时忍不住道∶"诺贝尔没有数学奖,而且你对你儿子的期待值太高了,别说诺贝尔奖,菲尔茨奖阿贝尔奖陈省身奖都没希望。"

    纪时对自己的实力还是心中有数的,那些数学界最出色的荣誉和他关系不大,别的不说,京大出来的那几位神都没拿到菲尔茨奖,他和神之间还隔着老远老远的距离。

    不过他很理解,在他爸妈心里他当然是最棒的,比谁都厉害。

    纪时虽说发了两篇质量还不错的论文,在京大和清大这边的学生里属于比较有名气的一个,可他深知数学领域厉害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他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但纪时并没有气馁。

    因为他从高中时代就是这么过来的,看着身边一个个优秀的同学,努力追赶、尝试超过,等突然某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可以看到那些人的背影。

    这个过程是挺振奋人心的,但也不得不说他是幸运的。

    但这就是纪时生活的方法,未来他依然会这么努力下去。

    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年,纪时坐上了去丑国的飞机,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

    距离他回到高三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他怀揣着读个比上辈子更好的大学的心愿去努力,一路竟然走到了这里。

    纪时认为自己挺励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