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章远交近攻
    于是,韩王派最有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前往秦国,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说你秦国最近连年大旱,百姓怨声载道,这样下去,你又怎么能完成先王的宏图大志,消灭六国呢。

    嬴政本来就想发展秦国的水利。

    恰巧,韩国国君制定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

    最后,郑国“修渠引水”的这个诱人的建议得到了嬴政、吕不韦的一致认可。

    秦王政元年(前246),嬴政立即征招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开始建郑国渠。

    在施工过程中,有人告发这是韩国的“疲秦”阴谋,表面上是为了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

    秦王大怒,要杀了郑国。

    郑国泰然自若,既承认自己是韩国间谍,又指出:“不过请大王明鉴,郑国渠修成后,可以灌溉上百万亩良田,秦国也不会再闹饥荒了。试想,我为韩国延命几年,却为秦国建万世之功,望大王深思。”

    秦王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觉得郑国是个人才,杀了可惜,就饶了郑国,让他继续负责,将这一条工程浩大的水渠修完,还将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建成后,关中沃野千里,为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疲秦的阴谋并未得逞,却将秦国送上了强国之路。

    这个时候,一些大臣们趁机劝秦王:“各国入秦充当间谋的客卿大有人在,这些人是隐藏在秦国的定时**,他们的目的就是搞垮秦国,不如把他们统统驱逐出秦国。”

    众口一词,秦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联想起不久前发生的嫪毐事件、吕不韦事件,现在的郑国渠事件,使他深信,很多客卿的确存在着重大的问题。

    秦王采纳了这一建议,下了一道逐客令,凡是原籍非秦国人而在秦国做官的客卿,全部驱逐出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王逐客令”。

    秦王下逐客令,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此举不过想借机,清除潜在的的反对势力。

    当年,吕不韦有食客三千人,尤其是吕不韦任相期间,大批食客身居政坛要职。

    吕不韦被罢相,但其势力依然遍布整个朝廷。

    秦王对李斯下逐客令。

    李斯是楚国人,荀况的学生。

    公元前247年,他由楚国来到秦国,投到秦国宰相吕不韦的门下,当了食客。

    吕不韦看他才学过人,就向秦王引荐,所以李斯被拜为客卿。

    就在李斯欲大展宏图之际,秦王却对李斯下了逐客令。

    李斯被逐出咸阳城,想到秦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想要完成自己的远大抱负,非秦国不可,不甘心就这么被驱逐出秦国。

    李斯顾不得鞍马劳顿,挑灯伏案,奋笔疾书,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

    清晨,他把这份函件交给驿使,说是有秘要的工作报告给秦王,让他必须传到。

    李斯写的函件很快交给了秦王。

    秦王见信上写着:秦国这许多年来,正是因为吸收了六国的人才,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大王下令逐客,这是错误的。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秦穆公任用由余、百里奚、蹇(jiǎn)叔、丕豹、公孙支等人,才得以开疆拓土千里,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才有今天的富强。

    秦惠文王任用张仪,才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迫使各国服从秦国。

    秦昭王任用范雎,削弱了贵戚力量,加强了王权,远交近攻,蚕食诸侯。

    这些人都是客卿,他们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不分是非曲直,把客卿统统赶走,这些人必定会被其他诸侯国所重用,等于是把他们都推到敌人的阵营去,帮对手们增强实力,无异于自取灭亡!

    秦王一遍又一遍地细读着李斯写的函件,越读越觉得有道理,对身边的蒙武说;“李斯的确有宰相之材,可惜不是秦国人。”

    蒙武小心翼翼地问:“大王觉得他说得是否有道理?”

    秦王毫不掩饰地说:“非常正确。”

    蒙武意味深长地说:“既然正确,大王认为,逐客之举还有商量的余地。”

    随后,命令取消逐客令,立即派人把李斯追回。

    李斯回到咸阳。

    秦王亲自到门口迎接,向他道歉。

    秦王和李斯谈了一天一夜,分析了天下形势,指出了各诸侯国的优劣所在。

    秦王提拔李斯为长史。

    其他有才能的客卿,也同样得到了重用。

    秦始皇为何能统一六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始皇为何能够统一六国呢?

    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

    首先,李斯建议,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远交近攻,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

    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是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

    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

    范睢任相后在外交上提出“远交近攻”策略,认为“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不如先与齐国进行结盟,再攻打邻国的韩、魏,然后逐步进行推进。

    以后的四十余年,秦昭王继续坚持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远方的齐、楚两国进行结盟,首先攻下了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了赵国和燕国,统一了北方,又攻破了楚国,平定了南方,最后才对齐国进行用兵,齐国也被收入囊中。

    就这样,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六国的愿望。

    从此,秦国的兼并战略由蚕食改成了鲸吞,统一天下的行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远交近攻的好处就是秦国把最近的土地打下一寸来,这一寸就能划入到秦国的版图,打下一尺来就能把一尺地划入秦国的版图中。

    总之就是不断的蚕食六国,让自己一步步做大做强。

    无疑,这是最可行的策略,所以,这一策略就被秦国的历代君王给传承了下来。

    韩国与秦国接壤,距离最近,又最弱,已经不堪一击,所以,韩国是第一个要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春秋末期,曾经不可一世的晋国分裂成了赵魏韩三国,这就是三家分晋。

    韩非子,韩国公子,著名的法家人物代表。

    韩王没有重用贤能,让韩非十分的忧心。

    韩非多次向韩王请求变法图强,但韩王都置若罔闻。

    于是韩非潜心著书,写下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语言幽默,耐人寻味,文采斐然,叹人生之难,世事之难,阐述了他的法家思想。

    后来他的这些著作流传到了秦国,嬴政看了之后非常喜欢,决心聘请他来秦国,为自己献计献策。

    说来让人难以置信,秦王嬴政是韩非的粉丝。

    嬴政虽然非常喜欢韩非的著作,但并不知道这些著作是谁写的。

    心里想,要是自己死前能见韩非一面,就死而无憾了。

    便问李斯,这些著作是谁写的,李斯说是韩非。

    秦王十四年(前233),嬴政便马上派兵攻打韩国,指名道姓,要韩非出使秦国。

    嬴政一见到韩非,就对他有几分好感。

    韩非说:“秦国说什么,韩国就做什么,灭不灭掉韩国,其实也没什么区别,所以,没有必要灭掉韩国。”

    韩非欲存韩。

    两人谈了很多法治方面的问题。

    但只要韩非一提到韩国问题,嬴政就会顾左右而言他。

    嬴政最后说:“韩先生就留下来协助寡人吧,秦国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韩非心里明白,秦王政灭韩的意志是不可动摇了。

    韩非推辞说:“我这个人爱发牢骚,不会做官,只能关在家里著书立说。”

    嬴政见韩非拒绝留在秦国,本来想把韩非放回去。

    可李斯说,韩非是韩国人,按照这个人的才干,如果放他回韩国,势必是秦国攻打韩国的阻碍啊。

    嬴政觉得李斯说得有理,便派人把韩非关押起来。

    李斯是韩非的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而且还知道,韩非的才华远在自己之上。

    若是韩非在秦始皇身边发光发热,就没有自己什么事了。

    韩非的存在让李斯感到了危机重重。

    所以,为了私心,也是为了国事,韩非必须死。

    所以,先下手为强。

    李斯急忙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逼他服毒自杀。

    韩非说要面见秦王,被拒绝,只好服毒自杀。

    随后,李斯上奏嬴政,说韩非服毒自杀,已死于狱中。

    韩王只得献地称臣。

    秦王十七年(前230),秦军攻韩,俘韩王安,韩国灭亡。

    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秦国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派王翦领兵攻打赵国。

    赵国有李牧和司马尚两名将。

    就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而言,秦国无疑占有绝对优势。

    然而,李牧发挥其杰出的军事才干,率领赵军多次取得了战胜秦军的奇迹。

    王翦意识到,不能直接使用武力,于是使用了离间计。

    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

    没想到赵王居然信以为真,把李牧秘密的给杀害了,司马尚也被革职了。

    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改革后的赵国,国力大大增强,对外战争很少受欺负。

    长平之战不敌秦国,最终惨败,差点导致亡国。

    李牧在被秦人用离间计除去后,赵国再无力抵抗。

    秦王嬴政十九年(前228),秦军攻破邯郸,赵王迁投降,赵国灭亡。

    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称王,延续赵国香火,没过多久,还是被灭了。

    (https://www.tmetb.net)